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9篇
  4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71.
本研究通过眼动和情境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物质主义与奢侈品社会符号价值的关系,以及公众自我意识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相比功能价值信息,高物质主义者更加关注奢侈品的社会符号价值信息(研究1);对于高社会符号价值的奢侈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公众自我意识起着中介作用(研究2)。研究表明,高物质主义者具有较高的公众自我意识,因而在购买奢侈品时更加重视其社会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172.
针对阅读理解是建构抽象命题网络的传统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提出:阅读加工是建构语言所述事件的知觉模拟,并由此推论: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包括动态的知觉模拟。该动态模拟假设得到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行为学上的研究证明了语言理解中动态知觉模拟的存在,还对这种模拟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该假设也得到一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观点,动态模拟假设还需要深入的检验,以进一步充实知觉符号理论的语言理解模拟观  相似文献   
173.
梁辰 《哲学动态》2023,(7):86-94
本文试图解读康德“Sein不是实在谓词”的著名论断,着重阐发以下观点:(1)该论断的重点不在于Sein显然的系词功能而在于其可疑的谓词功能;(2)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的区别是句法和认知两个考察角度的区别;(3)实在谓词指称实在性,即事物之可能的规定性;(4)Sein的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用法统一于认知主体对概念对象的断定或设定活动;(5)存在命题皆为综合命题,因为主体的设定活动不能从任何概念的内容中抽绎出来。除此之外,本文还讨论了近年来汉语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若干见解,澄清了如“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是互斥的概念”“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系于上帝不是可感的实体”等误会,并考察了客观综合命题与主观综合命题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4.
符号学关联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代中国山水画中,传统符号和现代符号的碰撞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同时,符号具有多义性,在当代山水画中这种多义性促进了传统符号的重新解释和创新。基于符号的多义性,当代山水画符号的再创作和表达方式将会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5.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STEARC)是指时间的心里表征具有空间特性。这种时空关联现象具有多方向性、多通道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优势轴的差异性。影响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阅读和书写习惯、语言、空间参考框架和情绪状态等。目前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隐喻构念观、具身理论、命题符号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综合三条空间轴线,深入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6.
在这篇论文中,格菜斯和斯特劳森试图为分析—综合区分辩护,他们认为奎因对该区分提出的批评不能为他对区分的拒绝提供辩护。两位作者的理由是:第一,分析—综合区分的存在有一个支持性的普遍前提,这个前提以分析性词组的日常用法和哲学用法为基础;第二,虽然分析性词组中的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形式定义,但通过对概念的语用分析,我们可以提出有效的非形式定义,而且任何定义都应当以语用实践为依据;第三,接受整体论与接受分析—综合区分是一致的,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77.
"存在(是)不是实在谓词"是康德用以撬动整个思辨理性神学的支点,也是他最重要的哲学成果之一。近年来,国内康德学界围绕如何理解"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产生了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诠释。然而,这两种诠释方案都有一些明显的缺陷。第三种可能的诠释是:对这两种谓词的区分只是一种功能性区分,用来意指谓词概念为主词概念增添知识的两种方式。"逻辑的/实在的"对应于"形式的/质料的"这一区分,逻辑谓词仅仅在形式上增添主词概念的知识,实在谓词则在质料上增添主词概念的知识。因此,"存在(是)"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命题中的逻辑谓词。这种诠释能够克服原来两种诠释的缺陷,使康德的多个文本获得一个融贯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8.
"Sein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是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著名论题。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一文中,胡好为了解决他所说的"实在谓词难题",即"实在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的表面冲突,把该论题解读为"主观综合的现实谓词"不是"客观综合的实在谓词"。胡好解决"实在谓词难题"的新方案难言成功:(1)他的基本框架来自于知性分析论,脱离了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语境,看不到该论题是针对本体论证明的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而提出的;(2)他用新造的"现实谓词"代替康德所说的"实存谓词"没有必要,把"在与主词概念的关系中对一个对象的肯定"当作"现实谓词"也与康德原意不符;(3)他关于实在谓词是表达事物可能性的谓词的说法包含歧义,甚至有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倾向。胡好"新方案"的失败表明:必须放弃从经验论出发理解"实在谓词"的做法,放弃"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这一基本预设,而要坚持对"实在谓词"作先验论的的解读,在先验神学的框架中把它与上帝的实在性联系起来,承认它就是诸如"全能的"等分析命题的谓词。更精确的文本分析表明:胡好的观点并无可靠的文本依据,他对我的观点的批评不能成立,他对"上帝是全...  相似文献   
179.
文化取向心理学以符号及其意义为研究重心,着重研究符号及其意义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从符号及其意义生成与演变的角度探讨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重心与当代整个心理学的总的重心是一致的,体现出当代心理学研究重心的转变。不过,它与其它取向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侧重点和意义观并不完全相同。为更好地了解它,有必要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探究。通过比较,可以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0.
黑格尔在谈到古代希腊的诡辩派时这样说过,诡辩家的思想“对积极的内客和思想本身进行比较,溶解以前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把内容分解,另一方面地把这些个别性、这些特殊的观点和方面孤立起来,把它们单独地紧紧地抓住不放。”他认为这样的思想,有助于开拓人们的视野,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思想和人们熟知的常识问题。于是,这些思想和常识问题“不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研究的对象。”我国的名家学派与此有相通之处。《荀子·非十二子》上说,他们“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与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或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