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小镇沧桑     
小镇镶嵌在乌蒙山腹地,四周皆山。显得闭塞而坦然。  相似文献   
222.
契约精神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约束着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着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与西方相比,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礼"的文化属性:契约精神的价值取向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互通性;契约的互惠性表现为从利己到利他的变迁且贯穿于从个人、家庭、宗族、国家的形成及维持的整个过程中;契约精神中道德约束与利益约束并存。唤醒现代人内化在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尊重自身优秀文化传统,敬畏中华文明的心理,是此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23.
江苏常州地处苏南地区,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54.7万人,常住穆斯林人口1600多人。目前,全市有清真寺2处,清真食品基本供应点2家,清真拉面店近500家。回民聚居村1个,穆斯林墓地4处。近年来,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来常州市经商、务工、求学的流动穆斯林人数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常外来穆斯林群众已近万人。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  相似文献   
224.
在儒家倡导的五礼中,理雅各最重视祭祀礼,其中,他又特别关注祭天礼。《诗经》里有许多诗篇涉及祭祀礼仪,虽然这些祭祀礼仪并未表明是敬拜上帝,但是,理雅各坚持认为与上帝有关。在他看来,儒教和基督教敬拜上帝的方式不同,而儒教祭天与以色列人祭拜上帝的仪式却相似。他知道,在古代,以色列敬拜上帝是真正的举国全民参与,而在中国只有天子可以祭天,普通民众不能参与其中,全民皆可参与的是祭祖。理雅各对中国人的祭祖持批评态度,但又承认祭祖具有社会意义,并在祭祖礼中看到了上帝的存在,从而将中国传统宗教纳入一神教模式中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225.
礼斗科仪是道教最主要和常用的祈福消灾法事。据《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 :“北斗 ,司生司杀 ,养物济人之都会也 ,凡诸有情之人 ,即禀天地之气 ,阴阳之令 ,为男为女 ,可寿可夭 ,皆出其北斗之政命。”又据《搜神记》卷3:“南斗注生 ,北斗注死 ,凡人受胎 ,皆从南斗过北斗 ,所有祈求 ,皆向北斗。”说明了道教对北斗主宰人间生死祸福的信仰。为了祈求福寿 ,故道教徒常年皆向北斗星君礼拜。至于怎生礼拜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曰 :“世人欲免三灾九横之厄 ,即于静夜稽首北辰。”所以居家修持的信士 ,可于特定的日子在家中诵…  相似文献   
226.
可靠的安世高译经语料是东汉佛经真伪考辨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厘清安世高的具体译经数目尤为重要。收录于《大正藏》长阿含中的单本《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今题名为安世高所译,但此经在《出三藏记集》中实际著录为失译杂经。以佛教历代经录为线索进行考辨可知:此经在梁时为僧祐新集,当时名为《尸迦罗越六向拜经》,译人已佚,和竺法护译《大六向拜经》并存于世。隋代《法经录》指出其出自长阿含,之后费长房将其臆断为安世高所译(597)。到唐代智升编《开元录》(730)时沿用费长房所说,并且第一次将经名改做“尸迦罗越六方礼经”编入《入藏录》,刻本大藏经时期以此为准,后世沿同至今。再据语词和语篇分析,此经可能为晋时二次编辑所成的抄经(抄自竺法护《大六向拜经》),并非直译自原典。现存敦煌本《尸迦罗越六向拜经》除个别词外,几乎完全相同,应属于此经的唐代抄本。  相似文献   
227.
吴飞 《孔子研究》2023,(2):75-88+158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荀子性朴还是性恶的讨论,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争论。笔者并不赞同荀子性朴说,但认为性朴论者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荀子在《礼论》中提出性是本始材朴,是对何谓性的定义,而非对人性善恶的评判,故与性恶并非同一层面的问题。荀子非常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的文质论传统,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讨论人性与礼制。他在《性恶》等篇中将作为质的人性理解为恶,但在《礼论》等篇中又非常肯定情与质,这展现了文质论的理论张力。相对而言,孟子对文质论没有像荀子那样讨论得那么深刻,但性善论更符合文质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28.
229.
从元典文本的回归中具体考察“中庸”,可见其作为哲学范畴和方法论的本真内涵。正确理解与自觉践行“中庸”不仅具有宇宙观、道德观意义上的本然价值,而且也具有指向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的实然价值。“中庸”自身内在地包涵“权变”与“时中”两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践行“中庸”的具体原则与方法。通过对“中庸”本...  相似文献   
230.
理学家秉承"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传统,为实现"化其心,成其俗"的化俗理想和乡村礼治而不懈追求。在乡村治理的路径中,认为家庭、宗族是化俗之本,是乡村治理之基石,制定家礼、族规是敦伦化俗的重要手段。他们重视乡约建设,借乡约对乡民进行道德规范、约束,使乡约成为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同时,为地方先贤建祠堂、立碑坊,使地方贤达偶像化,以见贤思齐,淳化风俗。宋明理学家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这些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化民成俗的目的,实现"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良好愿望,是理学乡村治理的一种积极尝试。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改善,公序良俗的形成和乡村基层社会建设仍有历史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