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7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正>由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儒学与地域文化: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21至23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举办。来自韩国、日本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内地各省市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9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儒学、地域文化、徽学三个主题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与会代表既有北京大学安平秋先生、北京师范大  相似文献   
132.
“礼”对于国人非常熟悉,《诗经》中有大量的作品反映着几千年前的周代先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的案例。何以几千年前的先民会对“礼”如此依赖?“礼”又是怎样将宗教祭祀改造成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准则,并将其世俗化、伦理化,并获得了周代先民对其的崇拜。从而演绎着“礼仪之邦”的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33.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人生成就的最后评述,其真谛是"从心之仁,不逾礼",即自觉于规矩,这是真正的自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但绝不是牺牲内心去迎合不合理的社会规矩。孔子"从心所欲"所意味的自由,非随心所欲,而是自觉自愿行礼为仁、立德顺天,在此过程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地达到了礼与仁的合一,达到人与天的合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中,人实现真正的自由,即无论人做什么,都符合天地的根本原则——德。  相似文献   
134.
135.
王竹波 《现代哲学》2012,(4):105-111
礼是春秋社会的核心观念。六经通于礼,《春秋》自身即为"礼义之大宗"。《左传》与周礼关系密切,其通过"礼物"、礼制、礼义三个层面系统深入论述春秋时期的礼,有"唯礼是从"的"唯礼主义"倾向;《左传》与《春秋》之间,《左传》"以礼解经",以礼释《春秋》之事、以礼释《春秋》之制,以礼释《春秋》之义,其解经可谓"以礼为上"。  相似文献   
136.
征订启事     
6月29日,温州教区首次在本堂区祝圣了新神父,此次祝圣礼邀请了宁波教区胡贤德主教主祭,为金上兵执事举行了晋铎礼。20位神父共祭,80位修女和3000教友参与弥撒。市统战部、民宗局领导亲临现场观礼。  相似文献   
137.
秦汉间的儒法合流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儒法间的合流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件极可重视的事情。这一合流现象大致完成于秦汉时期,它的发生既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其社会历史的需要及其所提供的现实土壤。而其后果一是在儒家“道”尊干势的传统之外,确立了君尊臣卑观念的合法性;一是纳礼入法,导致了礼教的法律化和儒家化的法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并维护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及其基本性格,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8.
荀子的生命观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荀子的生命观是先秦儒道生死观的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139.
王肃礼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王肃《孔子家语注》和诸经注为基础 ,以王肃礼学思想为研究对象 ,阐释了郑玄、王肃之争的重点所在及王肃之学在礼学领域的地位。王肃之学具有较浓厚的义理性特征 ,王肃政治观有其礼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0.
商鞅为变法而“观”礼。在商鞅看来 ,礼发生于变乱为治、为政天下的政治需要 ,不具有普遍或永恒价值 ;三代之礼不同 ,三代时期各个君王所用的礼亦不同 ,即是说 ,夏、商、周之礼一直在“变” ,也不具有普遍或永恒价值。对于儒家之礼 ,商鞅批判之为乱世之源。不过 ,由三代之礼反“观”商鞅之法 ,则可以看出商鞅之法有礼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