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罥索密法是公元6、7世纪兴起于南印度的佛教秘密行法,它是以《不罥索神变真言经》为经典依据,以不罥索观自在菩萨为本尊,通过真言、密印、曼拏罗、像法、护摩、瑜伽观行等不同行法的修习,获得种种成就的修习法门。本文指出,从其称名来看,不罥索密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教中的湿婆悉昙多教派的影响,其中的药法展转借鉴中国道教的长生术,尤其是炼丹术,发展出具有中、印两种宗教文化底蕴的秘密行法。此种密法对研究南印度佛教史,研究佛教与湿婆教之关系以及中印宗教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2.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龙树的“”之间存在着不少深刻的一致性,本文拟从语言的性质、悖论问题、哲学的目的三方面来对此进行阐述,并试图说明他们的差异及互补的可能,及其对当代佛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3.
《成实论》的两重二谛理论,将有问题安立在不同层次上,论述了修行中的次第。于此主要研究一下“二谛”这一重要观念在《成实论》中的特定形态和内容,以及在此架构中五阴、涅槃、四谛的有问题,从而探讨此论两重二谛安立的原因,以及其对有部学说的扬弃和对大乘观的靠近。  相似文献   
64.
虚云不仅是一代佛学大师,而且擅长文学,特别是在诗歌方面造诣颇深。在他笔下,诗歌既可用来表达佛法禅理、禅修心得,又可借之开示学人、劝人起信,与其弘宗扬教的宏愿相契合。虚云诗歌创作特征主要有三:一是注重言志,兼顾缘情;二为取象自然,绘境灵;三乃不拘格套,有意忌俗。他在僧诗发展史乃至佛教文学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5.
艾克哈特对“”义的阐释至少有三种,即受造物的“无”、自我的“无”、神的“无”,并非如铃木大拙先生所说仅是心理意义上的“”.与僧肇所宗“”义相比,两者在“万有”虚无、得“”路径、理论归宿三个方面呈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66.
《百喻经》中的佛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喻经》成书于公元 1 50年之前大乘佛教产生初期。它以生动活泼的故事作比喻 ,阐述了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苦、集、灭、道等四谛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等三法印及大乘佛教的缘起性、八不中道和八识理论 ,从而调和了小乘和大乘的矛盾及大乘中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的矛盾 ,使佛教得到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7.
叶少勇 《世界哲学》2016,(2):150-159
本文抛开后世中观论师的理论阐释,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所批判的自性的含义,进而明确无自性而的意义。以认识论怀疑主义为前提,龙树指出一切概念都同时含示着固定不变的存在主体及其必须参与的变化和观待,从而导致自相矛盾而不能有所指向。其语境中的自性即是概念的预设指示对象。由此龙树主张众生的一切概念皆无所指对象,也就是一切唯是名而无自性,这一意义的即是所知世界的彻底不存在,与后世论师所主张的"缘起有自性"有方向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68.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的异同。  相似文献   
69.
心性论是《坛经》的核心。通过观法为思想的分析,从理论上说,所谓明心见性不过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坛经》中性的内涵即是“本来面目”。它又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不变自体,二是自然性能。心的基本含义是慧,即分别、觉知等意。《坛经》中的心又有本心、自心、执心、妄心等的不同。本心是性的自然外现,属众人同有,自心、执心、妄心等则是于自心上起的执着,心性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中心,《坛经》的解脱论等也是基于心性论之上的。  相似文献   
70.
《论语·卫灵公》有"君子固穷"之说,其中"固穷"一词历来不得确解;《先进》篇又有"回也其庶乎屡"一句,其中"屡"一词亦为训释疑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屡"作"居","屡"为"居",这条异文资料提供了重要线索。"固"与"居"同为从"古"得声之字,古音当接近,"穷"与""古音亦近。"固穷"与"居"应为一个词,该词为"居穷",在"君子固穷"中,"居"假借为"固",在"回也其庶乎屡"中,"居"因形近讹为"屡","穷"因音近假借为""。"居穷"义为"安穷",言君子于穷困之境,仍能保持君子之人格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