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4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叶海涛  沈利华 《学海》2022,(4):80-85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主体功能区规划本质上是一种事关战略发展全局的空间生产,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属性。基于国土空间的公共物品属性,政府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权力主体,其权力运行应充分保障公民个人空间权利。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为导向,实现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在国土空间格局中的合理均衡分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效规避了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有力保障了居民空间权利,彰显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空间生产正义、空间分配正义与空间消费正义。  相似文献   
992.
通过CiteSpace对空间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爆发期,现进入平稳深化期; 学科分布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与心理学为辅; 多数研究者更倾向单次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仅构成一个作者群,另外也有一些小合作团队,只局限于两人合作,合作力量较弱; 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 研究热点集中于空间隐喻、隐喻、认知、意象图式、空间、映射汉语、隐喻拓展等,近年来转向了概念隐喻、道德、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和具身认知,且具身认知持续至今; 空间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方位词、映射、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这八个主题开展。由此可知,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展学科范围、加强各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93.
研究采用单探测变化检测范式,探讨了三维图形在视觉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时程。实验一的三维图形由不同颜色、形状组成,实验二的图形由不同颜色、图案组成。两个实验的结果均发现:被试的正确率随刺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 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刺激消失后,不论是客体信息还是空间信息,均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衰退,且客体信息衰退的速度比空间信息快。总体来看,三维图形的客体和空间信息在视觉工作记忆满负荷条件下能保持大约3~5秒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4.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网络道德建设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互联网迈入新时代的自觉意识,对新时代网络空间属性、网络行为属性和网络道德属性深刻把握的反映。一"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简称"狗论I"),《纽约客》(1993年)的一幅漫画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似乎外在于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995.
为了考察拥挤感启动对威胁性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以28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不同拥挤启动条件下的愤怒-中性和恐惧-中性表情识别任务。信号检测论分析发现,拥挤感启动降低了愤怒表情识别的辨别力,不影响其判断标准,也不影响恐惧表情识别的辨别力和判断标准;主观报告的愤怒表情强度在拥挤感启动条件下显著高于非拥挤条件,恐惧、中性表情强度则不受拥挤感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拥挤感启动使人们辨别愤怒表情的知觉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996.
以1~9除5外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标签“左”“右”为实验材料,采用数字奇偶判断任务,探讨任务指令对数字-空间联结编码的影响。结果发现:言语任务指令条件下,词语一致性与物理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且词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均未发现空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SNARC),表明言语-空间编码在数字-空间联结中更有优势;空间任务指令条件下,物理一致性主效应显著,且词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均出现了SNARC效应,表明视觉空间编码更有优势。说明数字-空间联结编码受实验任务指令的影响,被试会根据任务指令设置的情景选择视觉空间编码或言语-空间编码对数字进行空间联结。  相似文献   
997.
于宙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20,52(3):283-293
研究中采用启动范式和图片描述任务, 利用句法选择比率和句子产生潜伏期的两个指标, 考察了启动句句法结构、动词是否相同和延时对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选择比率上, 句法结构产生的启动效应随延时变化保持稳定, 由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导致的启动效应的提高量(词汇增强效应)快速衰退, 首次为句子产生过程的句法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提供了证据。在句子产生潜伏期上, 仅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句法结构相同时缩短了句子产生潜伏期, 这可能是由于启动句句法结构激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说话者在目标句产生的句法计划和选择阶段都更快引起的。选择阶段的加工影响句法选择比率, 而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共同影响了句子产生的潜伏期, 实验结果支持了两阶段竞争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8.
以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对Yi-Fu Tuan归纳的17对空间词进行了相似性分类,并用多维标度法和分层聚类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的空间认知围绕着4个主题:⑴三维方位;⑵边界;⑶空间饱和程度;⑷视觉距离。汉族大学生空间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⑴方位/状态;⑵以观察者为参照/以物为参照。纳西族大学生的空间认知围绕着5个主题:⑴垂直方位;⑵水平方位;⑶边界;⑷空间饱和度;⑸视觉距离。纳西族大学生空间词的概念结构也有两个维度:⑴水平/垂直;⑵状态/方位。汉族大学生和纳西族大学生空间认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平/垂直”维度上,这与汉族和纳西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相一致。整个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空间认知主题和空间概念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费嘉昱 《美与时代》2023,(12):14-16
建筑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人类需要“表达生活情境”的象征性艺术作品,以从中获得意义。人类建筑空间精神气质的传达可以增强人对所处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其明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感悟自身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而获得意义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确认自身的存在是具有意义的,否则会让人产生无力感。从建筑空间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构成“住所”的基础,因此一个建筑空间的精神气质传达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000.
丁翔  黄星鼎 《美与时代》2023,(12):80-82
“浅空间”概念是《透明性》一书中重要的空间概念,它延续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最早从立体主义绘画中引申而来,是现象透明性理论的转化介质,主要作用在于分析空间中的层化关系。中国山水画在历史的河流中,同样出现过类似于立体主义空间关系的画面组织形式。山水画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这四者微妙的关系为园林门洞的取景空间建立了可分析的纽带。通过分析立体主义之于“浅空间”理论和中国山水画之于中国园林的关系,以“浅空间”理论为出发点,尝试以别样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门洞中的空间关系,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提供多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