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王波 《思维与智慧》2005,(12):56-56
我一直觉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若真能懂得其一,便是明了人生境界,这需要神会,是言传不来的。对于琴棋书画、涛词歌赋的体认与玩味常常可以视作对人生境界的一种参悟。  相似文献   
112.
从容真好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乱云飞渡中劲松的从容,令人钦佩和赞美。人生也需要从容,淡然宽怀看春秋。一位明星说得好:大红不骄纵,冷落也从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主人,当你驾驭生命之舟行进时,遇到滚滚激流或惊涛骇浪,这就需要从容把舵,战胜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从容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从容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坦然;从容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傲岸;从容是我自横刀向天  相似文献   
113.
"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命题是老子《道德经》第59章提出的。所谓"啬",即是简朴、节约、珍惜之意。老子认为,只有以"啬"这一理念去修身治人和敬畏自然,才能符合"长生久视之道",从而达到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缺陷、片面强调高消费和倡导提前消费的生活理念,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生态环境的危机。西方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14.
“熟仁”观念,源于孔子。孔子的“熟仁”观念,充分突显熟仁之实践境界,一种对于成人之道的独特理解;并且孔子的“熟仁”观念在透过《诗经》的照观里,令我们看到孔子的“熟仁”辨识(包括后儒的阐释发微)无疑深化了“熟”作为中国文化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在孔子的这种“熟仁”观念中对于中国人“成人之道”的特定理解和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15.
不管哪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来访者领悟,而领悟能不能出现,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心理咨询师应该为了领悟的出现,作好充分的准备,促进领悟的出现,巩固领悟的成果,取得心理治疗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16.
李明 《中国哲学史》2006,6(4):56-64
“境”或“境界”在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范畴体系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学界对境界元理论问题尚在探索,同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相对照而言,境界论还未形成比较系统、成熟和完备的理论模式。而且,由于其基本特性与内涵相当复杂,加之观照视角不同,学者们对“境界”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分歧。而从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则有助于对其内涵与基本理论特质给予深入地把握。为此,本文通过对“境”或“境界”范畴在中国古代典籍、佛教经文以及文艺评论中的原有涵义进行探掘和梳理,揭示其由常识性语言依次经过佛教用语、美学范畴,最后上升为哲学概念的逻辑进程,进而透过“境界”范畴的自身发展过程及其所展现出的种种延伸性特征,探究其哲学层面的内涵与基本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17.
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以人的属性、人的思维和人的境界为理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观。人的属性有主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之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本位、社群本位、自然本位、信仰本位四个维层。人的境界有伟人、英雄、模范、先进、普通之区别。  相似文献   
118.
人性论是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相近之性与不移之性的设置使其人性观出现分裂并为其人生哲学体系的自相矛盾埋下伏笔.人性学说中的对立致使孔子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出现两重倾向,他有时肯定利欲,认为利欲合于礼义,有时又割裂利欲与礼义.当肯定两者的统一时,他便主张通过学、习消解矛盾,使其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学、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学、习的目标是理想境界.境界是自我人性的充分展开的理想状态,当承认统一性时,孔子认为境界体现了自我理性的自明与情感上的自得,体现了理性与欲望的统一,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境界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性假说而已.  相似文献   
119.
中西形而上学的异通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它与西方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不同。亚氏的形而上学是由对是的逻辑分析开始的 ,即由对逻辑命题的分析而寻找不变的实体存在。亚氏的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 ,它是由“省身”、“尽心、知性、知天”、“思诚”、“静观”、“玄览”、觉悟而去认识世界的本体 ,这种形而上学固然是境界形态的。至于现代 ,西方哲学出现了转向 ,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对存在 (是 )作了新的诠释 ,海氏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契合之处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潜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0.
倪南 《学海》2001,(3):56-59
在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里,"心"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境界"则是"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境界具有独知性,是心灵"自我觉解"而体认到的关于自我和世界的一种精神视域,作为一种至今不能确解的高级心理状态,独知与上古的巫史传统有关,独知之境与共识的矛盾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