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关于意境层次理论的研究要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现今的研究虽在某些方面有发展,但往往也曲解前人.从王昌龄到宗白华,意境层次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基本将其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直观感相的模写",并不涉及情、意等主体因素;第二层界定为"对具体可感的生命情感的传达";第三层指诗歌的超越性特征.而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应既是意境的类型,又是意境的层次.  相似文献   
62.
63.
本案例求助者,夏雨,女,22岁,大学专科一年级学生,近一个月来感觉见到陌生人浑身紧绷,内心紧张,不敢到陌生人群中,经过收集资料,精神检查,发现求助者思维清晰,逻辑清楚,运用SCL-90测查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确立咨询目标。根据咨询目标采用空椅子技术和系统脱敏方法经过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历史情绪债务得以消除,恐惧人群的心理得以缓解,达到预期的咨询目标。  相似文献   
64.
庄子由老子对道的客观实体性的强调转入对精神性的阐发,讨论了美、真与道的关系,并提出了道境和体道的人的概念。他指出人要顺应自然之真,从而获得美,才能达到人生无限自由之道境。  相似文献   
65.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66.
采用Gevers等的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大小并选择不同言语符号方向信息左右为任务。材料为阿拉伯数字(1、2、8、9)和汉字、英文单词符号(“左”、“右”、“left”、“m#t”)。考察在不同语言符号方向信息下数字-空间联结SANBC效应的编码方式,结果发现:(1)在汉字和英文符号信息下,被试在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中都表现出SNARC效应;(2)在汉字符号方向信息下。SNARC效应的编码方式主要存在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编码,且以言语空间编码为主;(3)在英文符号方向信息下。SNARC效应的鳊码方式主要是视觉空间编码。  相似文献   
67.
谢波 《中国道教》2013,(2):22-24
两次为吏反招牢狱之灾,黄公望遂弃凡心于尘世、修性命于市朝,放言"闻说至人求道远,丹砂原不在天涯",寄情笔墨之趣、专心性命双修,于晚年时完成心中道境描画之巨作《富春山居图》,遂得以画史留名、标程百代。  相似文献   
68.
正公益对于社会之贡献,依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鲁克说:"公益组织是价值的提倡者、实践者,及受益者。"公益组织倡导价值,倡导什么价值?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李奥纳多教授研究慈济,他将慈济放进管理学教案。李奥纳多教授希望哈佛管理学院的学生们能学习体会慈济的精神——"用爱做管理,以价值做领导"。慈济精神就是大爱精神,大爱精神就是体现佛  相似文献   
69.
系统把握空专名的意义机制应立足于有关指称对象存在问题与指称行为本身问题的区分与关联。基于"假装"概念的分析,可准确把握意向性在空专名指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只有在空专名本体论上坚持一种广义的实在论,才可为虚构对象提供适当的居所。关于指称行为的意向性分析有助于把握和充分发挥指称作为一种"行动"的实质与功能,进而把握"意向对象"的形成机理。以明确指称过程的实质为指针,可以明确:内涵和外延是思想层面的范畴,含义和指称是语言层面的范畴,概念的内涵表达为名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表达为名称的指称对象;只要搞清楚这些层面区分并把握其中的关联,便可去除笼罩在空专名身上的神秘光环,并把握描述论和因果论之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70.
《金刚经》中的"无相"思想,指导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根所取之六种境界在心境中形成的相,破除佛及佛法在心境中形成的相。实现心境的空境,证悟只有佛才具备的"无上正等正觉",并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空性。心境达到了空境认识到事物的实相就具有了空慧的人生观、宇宙观、无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会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