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江畅 《道德与文明》2012,(5):104-110
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人生境界,根据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进行的旨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指通过这种活动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水平.从人的个性特征看,修养可以划分为观念修养、知识修养、能力修养和品质修养.此外,还有为了获得智慧所进行的智慧修养.品质修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品质成为有德性的,因而品质修养也可以说是德性修养.德性修养是指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所进行的养成和完善自己德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它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整个人生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人生修养中具有基础地位,是使人达到更高人生境界的基础.德性教育与德性修养之间必须实现和谐对接和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两种活动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真正取得德性养成和完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82.
西方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通过压缩和简化,从“人”这里抽出感性或理性,将之归结为人的全部,以此为预设,它们都希望通过构建某种普遍原则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生活领域的问题,统称为规则伦理.在德性伦理看来,因为对人及其幸福的误解,离开德性论规则,规则伦理知识与伦理生活出现了某种脱节,追寻德性于是成为了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出路,而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中寻找智性资源.亚里士多德作为美德伦理系统经典的阐述者,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当代的德性伦理方案提供直接借用的资源:幸福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为德性伦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点;对幸福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德性伦理搭起了生活目的的范式;在德性与规则之间追寻幸福为伦理学把握人类生活、建构德性伦理方案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3.
在西方伦理学中,围绕德福关系问题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功利论、德性论、义务论,与此相关的还有正义论。为摆脱其各自的局限性,可以将上述几种分析框架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伦理学理论框架:道德规则的功利论,旨在按照促进人的幸福的要求选择社会的道德规则体系;道德行为的义务论,旨在将遵守具有幸福指向的道德规则作为人们无条件的道德义务;道德人格的德性论,旨在通过道德人格的提升使个体具有履行无条件道德义务所需要的德性;道德关系的正义论,旨在通过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建构和调整使社会在总体上达到有德者有福,无德者无福。四个方面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德福统一。  相似文献   
84.
秦洁 《伦理学研究》2017,(5):116-122
国家公职人员德性结构包括政治德性、行政德性、公共德性和家庭德性,这四部分德性及其德目,共同组成当代国家公职人员的德性谱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构评价模型,并对国家公职人员德性状况进行实证研究。这不仅是对当前公职人员"德"的考评办法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够较为精准地调查他们德性品质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有利于提升其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5.
辩驳与羞耻     
林丽娟 《世界哲学》2017,(3):110-121
本文主要关心所谓苏格拉底式辩驳与羞耻感的关系。一种传统的解释认为,苏格拉底常常采取欺骗和反讽的手段来反驳其对手,使其产生一种负面和无益的羞耻感。本文希望重新解释苏格拉底式辩驳与羞耻感的关系。本文一方面尝试证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式辩驳作为对真理的共同探讨,是智者式辩驳的对立面;另一方面试图论证,苏格拉底式辩驳所关涉的是一种好的羞耻感,它应有助于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86.
87.
论阿伯拉尔的至善与德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8.
当前"医患共同体"的构建应当回归"德性基础主义"的建构路径。德性论思想从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构筑和谐"医患共同体"的理论价值及意义。在和谐"医患共同体"的实际构建中德性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环境和谐"的德性建构、"文化和谐"的德性塑造、"医疗和谐"的德性创设、"生命和谐"的德性构造。  相似文献   
89.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90.
Virtue在中文语域常被译作德性、美德、德行、德等,这些译法在现代日常汉语中都不够妥当,容易造成泛道德化误解。相较于这些常见译法,virtue译作良品更合适,其反义词vice则可译作劣品。良品和劣品都属于人的品质。基于这种思路,通常意义上的virtue ethics应归于character ethics(品质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至于时下中文语域的各种德性和美德话语,其实都流于褊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