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方针和政策,2008年12月27~ 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东北林业大学共同举办的"德性伦理与个人品德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举行.  相似文献   
162.
在中西伦理思想史上,主导性的规范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即"人是什么"或人"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处于规范伦理学的中心地位.同时,"是什么"包括了"做什么"的问题.对于行为,义务论强调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功利论强调了后果的重要性,德性论则强调对人的判断的重要性.同时,德性伦理学的重点在于对德性的研究,德性指的是人的内在品性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63.
朱熹尽管批陆为禅,其学亦吸收了佛禅的“明心见性”思想。陆九渊虽自谓“心即理”之说得自孟子,实亦受到程朱影响。要之,二人都讲道德本心,分歧只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上。朱子强调二者相辅相成,实则在“道问学”上用力较勤。象山强调“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但亦未尽废“道问学”。朱批评陆自信太过,陆则以朱为支离。然而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朱陆之学得以相辅而互补。  相似文献   
164.
王广 《管子学刊》2007,(1):127-128
德性与知识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由齐鲁书社出版的赵卫东博士的力作《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研究》,就是一部以当代新儒家为个案来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相似文献   
165.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人学的构成具有特殊性 ,它是一种将儒家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内涵融会在一起的理论言述。伦理政治是儒家言述人生的背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儒家人生哲学体现出对于人的纯粹伦理化定位特质 ,因此强调人的唯义是举之作为人的尊严所在。同时 ,儒家对于做人的条件性来得不如无条件性重视 ,故对于直通崇高的人生境界加以伸张。进而 ,儒家对于人生中为善去恶的重要性 ,甚至恶的排除予善的支持的重要性 ,给予了人生归宿的意义。三方面结合 ,构成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6.
理解企业伦理的德性主义进路不可或缺。美国当代著名经济伦理学家罗伯特·C.所罗门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引入企业伦理学,为人们把握企业伦理提供了一条德性主义的诠释进路。而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强调实践、团体、人对幸福的追求和追求卓越等也为企业伦理的德性主义进路提供了思想资源。而美德自身也能够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商业和商业伦理、使经济交易成为可能、使经济的运行更为成功。但德性主义进路不是没有条件的,它需要个体或企业具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判断力,也需要规范伦理与之匹配,以及一个尊重美德的社会环境和相关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7.
在古希腊人看来,"德性"的意思是好和卓越,它与政治的联系几乎不言而喻.如果宏观地考察古希腊的德性政治,我们可以看到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强调勇敢和战争德性的主线,在荷马和各个城邦的政治实践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另一条是强调理智和智慧的线索,这条线索也可以在荷马史诗中看到端倪,但主要经历了从智者到斯多亚学派的演进过程,展现出不同的面向.在这个演进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就是用理智和智慧驯化勇敢,把勇敢纳入智慧的轨道.古希腊德性政治的不同源流,在西塞罗那里得到了罗马式的吸收和转化,进而对后世的德性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8.
《理想国》本身所讨论问题的重点在于知识理念为正义生活奠基,并使道德教育呈现为去情感化倾向,但其提到过的"公民德性"的讨论一直没有再提上日程;在《法义》中,柏拉图系统性地讨论公民教育的目标为道德教育,并对其进行详细定义,其主要原理在于通过使心灵中的情感秩序化,一方面控制情感,另一方面培养与正确信念相和谐的情感,从而产生公民德性.  相似文献   
169.
《学海》2014,(5):86-96
《孟子》一书征引《尚书》计二十三条次,其中为孟子本人征引者凡二十条次。孟子引文与《尚书》原文的字句虽然往往相异,但基本思想却一脉相承。孟子引《书》强调政治领袖的道德品质,指出政治领袖实现仁政之责任,表彰仁德政治,揭示儒家民主政治的天道、民意以及传统基础,肯定德性政治以刑辅仁、除恶安良的两面性,并对暴恶政治进行强烈批判。孟子引《书》所体现的德性政治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源远流长,道贯古今,为人类政治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或警诫。  相似文献   
170.
德性伦理学是基于人的实践可能性的对人的善生活的哲学说明。德性的观点表明一种基本的真实:德性地生活对于人始终是一种可能性。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对这个基础的说明只有借助对心灵整体及其历史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前提要素的理解才有可能。这些相互联系的观点内涵对人的实践性活动的身心一致的解释,构成一种内德性的、内德性伦理学的观点。这种内在观点的缺乏引向强硬分割心灵而在理解实践活动时不能复原其整体性的倾向。整体心灵的历史性也由此丧失。被剥夺掉其实践生命内容的心被抽象为agency,作为功能性对照物的身也成为消极的、不确定的实践心灵的抽象符号。基于这种方法与观点的德性伦理学讨论不是恰当的德性伦理学讨论。它没有抓住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