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5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73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将其分为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人们在研究言语行为时,一般都把焦点放在言外行为上。本文对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对吉外行为其语体色彩进行初步分析,并论述如何准确把握言外意义,旨在为更好的理解言外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学习投入(1earning engagement),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是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之一的教育模式。通过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和网络教育模式的优缺点以及比较和分析,得出将传统教育模式和网络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双重教育模式”才是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03.
近期研究显示,早期亲子触觉经验和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关于这种联系产生的原因,已有研究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CT传入神经(C-tactile afferents)及有关环路在其间可能起到的作用。基于已有文献,本文将提出一个综合模型,系统阐述背后涉及的心理机制,着重论证亲子关系、个体探索行为以及与之关联的心理成分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设计的局限、有关变量关系的多元性以及未来可拓展方向对该领域研究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4.
正念在促进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正念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展开探索。已有的理论研究认为正念可以通过提高注意力、身体意识、去具体化能力、积极情感体验、情绪调节能力和减少自我感来促进亲社会行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特质正念能够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念干预通过提高共情能力、同情体验、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去自动化认知来促进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在完善系统的正念—亲社会行为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正念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影响及其机制,关注潜在的消极影响,同时发展生态效度更高的研究方法或指标来考量正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正念干预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长期有效性与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5.
近10年来,对亲环境行为前因变量的研究逐渐从行为主体的个体内部因素转向行为相关的社会外部因素。本文对影响亲环境行为的个体、群体以及社会层面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包含微观(个体内部因素)、中观及宏观(外部情境因素)不同层次的前因变量,并对亲环境意愿与行为加以区分的系统整合模型。根据该模型的理论框架,指出未来对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具体方向及对我国环保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6.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大创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宗教工作与宗教研究的根本遵循。关于这一重大创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做过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深刻阐述,这里全面辑要如下: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107.
吴奇  吴浩  周晴  陈东方  鲁帅  李林芮 《心理学报》2022,54(8):931-950
研究首次考察了行为免疫系统与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关系。3个研究一致显示:行为免疫系统特质性激活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对就医持消极态度和延迟就医; 情境性激活行为免疫系统会使得个体更不愿意就医和更倾向于延迟就医; 且行为免疫系统激活对就医态度和就医延迟倾向的影响以对就医感染风险的感知为中介。这支持了进化失配假说, 提示行为免疫系统对现代医学可能缺乏进化的适应性, 并为理解现代人类就医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8.
社会比较作为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但对于社会比较如何影响不诚实行为以及归因反馈在其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在3项实验中操纵了不同方向的能力社会比较,探讨其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研究1)以及归因反馈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2)。结果发现:(1)相比于向下比较和无比较,向上比较会增加个体的不诚实行为;(2)归因反馈调节上述影响:向上比较后,相比于给予能力反馈,给予努力反馈可以减少个体的不诚实行为。本研究拓展了社会比较后效研究,对如何减少社会比较引起的不诚实行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9.
职业乐观是影响个体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以往文献大多认为职业乐观是有利的,然而职业乐观的个体也会出现求职行为,导致对现有工作的专注程度降低的负面影响。为了探讨职业乐观的双刃剑效应及其边界条件,通过2个时间点问卷调查法对581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职业乐观对求职行为和组织承诺均有正向影响;(2)易变职业生涯定向在职业乐观对求职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工作归属感在职业乐观对组织承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心理授权在职业乐观对易变职业生涯定向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在职业乐观对工作归属感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揭示歧视知觉对初中生合作倾向与行为的影响, 研究1采用问卷法对752名初中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 运用潜变量交叉滞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之间的纵向预测关系; 研究2采用动态公共物品困境实验考察歧视知觉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以及群体类型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 T1合作倾向可负向预测T2歧视知觉, T2歧视知觉可负向预测T3合作倾向; (2)在公共物品困境前三轮投资比和贡献率上, 歧视知觉和群体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 而在后三轮仅发现歧视知觉在投资比和贡献率上的主效应, 以及群体类型在贡献率上的主效应。以上结果表明, 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之间存在纵向螺旋式影响; 歧视知觉对前期合作行为的影响受到群体类型的调节, 但随着互动时间延长, 该调节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