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金秋十月,历史名城,陕西宝鸡,迎来了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的隆重召开,这是"世佛联"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它的成功举办在中国佛教界与"世佛联"的友好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月16日至18日,来自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越南、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宗门领袖、佛教居士和嘉宾近千人云集宝鸡,共同就如何加强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谊、推动佛教界为公益慈善事业和  相似文献   
22.
夏琳 《美与时代》2014,(12):99-99
“骨法用笔”在中国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成是遵循自然规律的顺势而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功夫的具体体现。当代我们要继续和发扬“骨法”,创造更多“风骨盎然”的作品。  相似文献   
23.
韩敬山 《法音》2021,(3):16-23
1934年底,冯庸大学毕业生欧阳无畏正式前往西藏拉萨哲蚌寺果茫札仓(笔者注:有译为果莽札仓、郭莽札仓、郭莽学院)出家为僧,前后在藏历经十个寒暑,最终获格西拉让巴最高学位候选资格,以致造就欧阳无畏“慧焰耀天,精义摄人”[1]的学识,这着实令众多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侣敬佩有加,“深获喇嘛群英之叹服”[2]。1952年到达台湾之后,继续耕耘在西藏佛学研究和讲授领域,直到1991年圆寂。  相似文献   
24.
张径真 《法音》2021,(11):16-22
在中国的宗教和法律语境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含义的宗教法:第一种是指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权法,如教会法、伊斯兰教法等,其法律在"政教合一"或拥有"国教"的国家,对全体民众均具有强制的约束力;第二种是宗教团体的自治法,属于民间法范畴,是宗教组织管理教团和信众,处理教内外关系的制度体系,如《摩奴法典》《百丈清规》等,其条文仅对本宗教的教职人员和信徒具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25.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26.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正既是道德德性的一个类型,分有道德德性产生及其演变过程的显性特征,也是一切德性的总括;其中,总体的公正通过对法的遵守在规范的来源方面统领着诸道德德性,具体的公正通过对外在善的适度标准的把握从判断标准和目标追求两个方面统领着诸道德德性.亚里士多德对公正与道德德性、公正与适度以及作为守法的公正与作为平等的公正等关系问题的讨论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贯穿其中的是基于幸福生活为目的的德性统一性原则,厘清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的内在理路是呈现该原则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7.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28.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和辩证法交织在一起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甚至在某些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在科学发展史中包含着科学和伪科学的斗争,在辩证法的发展史上也同样包含着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斗争,这种正反两方面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发生剧烈冲突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尽管如此,但真理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却一直前进着,这盏照亮人类进步道路的指路明灯虽然时暗时亮,但却从来没有熄灭过,也将永远不会熄灭。反省人类的整个科技史,我们知道当科学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甚至是机械唯物主义辩证法相结合时,会…  相似文献   
29.
李健 《哲学动态》2022,(12):62-69
对老子的“自然”概念可作两层分疏:“法自然”与“辅自然”。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言,从文法修辞上可以还原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天、道也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地、天、道的本质),人“法自然”的诠释路线可以克服“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言,讲的是圣人“辅自然”,意在君王应顺辅百姓之自然。其他关于“自然”的原文及思想,均可统摄在“法自然”与“辅自然”的两层义涵之中。人“法自然”是在天人(天道与人道)关系里讨论修身智慧,是向上法(人取法地、天、道之自然),凸显天道的本原地位;圣人“辅自然”是在君民关系里讨论治国智慧,是向下辅(圣人辅百姓之自然),凸显民的自主性地位。  相似文献   
3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祟》章所见“艮祟”之鬼神名“楒■”,当读作“蚩尤”。“蚩尤”之读,与《祟》章所见鬼神体系及《筮法》恶爻用象不悖。据此可推得“劳祟”之“风”当解作“风伯”,而“巽祟”之“巫”当是巫咸之类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