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种民”,这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概念。何谓“种民”?如果从字面意思看,“种民”应当是民的一种分类,属于民的一种称呼。《太平经》关于“民”的说法有很多,如人民、万民、兆民、生民、国民、凡民等,这些关于民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2.
该文认为,“articulation”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链结”。该文从词源上考察了“articulation”一词的意义及其历史演变,并对其基本含义和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该文认为,链接是理解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的核心概念。链接是发生在主体身份之间的,话语性的,偶然性的建构实践活动。但拉克劳、墨菲的链接虽然力图避免近代哲学的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但却仍然避免不了其精致的“唯心”倾向和向上的还原论的嫌疑。我们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3.
20世纪早期以来,泰国佛教传统日益遭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巨大冲击。如何重新塑造自身作为佛教徒的文化身份成为现代泰国公民的一个重要问题。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对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解答,一方面为现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仍然体现出公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4.
师徒相似性是师徒配对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以15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法考察了师徒之间性别和种族这两种浅层的相似性以及师徒间人格特征这种深层的相似性对师傅指导徒弟意愿的影响。实验中被试承担师傅的角色,对不同性别、种族和人格特征的徒弟做出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师徒间的性别、种族和人格的相似性显著影响师傅的指导意愿。师傅对与自己具有相似性别、种族和人格的徒弟的指导意愿显著高于与自己不相似的徒弟。研究结果支持了相似—吸引理论对师徒关系研究的解释力,对我国现代组织中师徒制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5.
本文是对著名宗教社会学家汉斯·莫尔的宗教身份理论进行的初步介绍和评析。莫尔的宗教身份理论涉及到宗教、身份、神圣化和辩证这样一些概念,他认为宗教能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整合性,并通过神圣化的方式,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身份起到一种维持和保护的作用。他关注的是分化和整合、变化和稳定等这样一个辩证的视角。该理论固然也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不能不说是宗教社会学中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6.
《菜根谭》中说:"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讲的是一个经常自我反省的人,不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变成自惕的良药。要做好自我反省,就必须具有"四敢"意识。敢"轻判"。"轻判",就是判轻身份,不狂然。有一只骆驼很辛苦地从沙漠一端走到另一端,没想到一只苍蝇趴在它身上,一点力气也不花。苍蝇还奚落它说:"骆驼,谢谢你把我驮过来,辛苦  相似文献   
127.
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的主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和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是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笔者认为在宗教慈善组织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可以从宗教慈善的实践模式和文化模式角度来建构宗教性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模式;而增强公信力,形成"玻璃口袋"效应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最具优势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28.
高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01-1206
Steele和Aronson (1995)最早提出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指出这种威胁使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民族刻板印象威胁表现为个体行为表现下降并影响民族交往.民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主要机制是工作记忆受损和不认同.通过提供内群体榜样和进行非评价性测试,可以有效地减轻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未来研究要准确界定种族、族群和民族的概念,考察民族刻板印象威胁与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区别,研究不同民族的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129.
"公民"和"公民道德"在当代中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公民身份变迁的历程以及由此而来的公民道德发展的生成历史和发展逻辑构成了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起点。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正呈现出某种回归自身的基本态势,并面临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众多挑战。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回归,如何积极应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挑战,已成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0.
自我认同品格是吉登斯用来指称现代性社会主体应该具有的保障人的本体性安全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对并化解断裂、风险等晚期现代性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安全威胁。由于人的本体安全所植根的自我认同机制,正在由过去更多地指向外部的传统转向了指向自我内部,因此,认识自我认同品格的一般性生成结构、这种结构与自我互构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体现主体社会充分性的身份媒介,共同构成了自我认同品格塑造的主要内容,而自我认同的能力或要素更是建构自我认同品格独特性的关键。自我认同品格蕴含了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社会实践或实践能力,架起了本体安全与自我实现的桥梁,是自我认同实现机制的能力要素和特殊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