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了比较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外侧植骨融合(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及二者联合运用(PLIF+PLF)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的疗效,对5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三组,回顾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植骨融合率以及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显示:B组(PLF)的植骨融合率低于A组(PLIF)及C组(PLIF+PLF).在椎问隙高度维持、滑脱角丢失等方面A组优于B组(P<0.05),并且与C组无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A组优于C组(P<0.05),并且与B组无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比较,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得出结论:PLIF和PLF均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的有效融合方式;PLIF及PLIF+PLF的融合率优于PLF;综合分析PLIF应用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优于PLF及PLIF+PLF.  相似文献   
112.
《世界宗教研究》2021,(1):22-36
清辨附在《般若灯论》观涅槃品注释后的这段短文中,主张"一切诸法于名言中有而胜义中无,即如中论而承许则应理"。并在中观宗义的此框架内就唯识宗的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大概念展开批判性对话与讨论,由此凸显清辨在名言谛中一切诸法有自性、有自相、有自体的特殊理论品格,从而在中观宗的解构性思维中另辟建构性理念。此即成为经部中观之始基。此短文乃至整个《般若灯论》各抒己见,破立交叉,圣言简奥,意旨隐晦,难以释读。我们借助于古贤的释论,解读此本论,试图在本释互动中诠释文本原义,了解意况大旨,且对其试作现代哲学语境下的理解与阐释,就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3.
可触摸的触觉二维图像是视觉障碍人群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触觉二维图像都是直接由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可触摸线条图。在视觉二维图像中,通常运用透视和视角等视觉原理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平面关系。视觉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知觉学习,习得了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映射关系。但是触觉识别二维图像时,触觉系统如何建立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映射,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中二维-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视觉因素主要有透视、视角、遮挡、纹理梯度和镂空,直接将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触觉二维图像时,图像中包含的上述视觉因素通常会干扰触觉识别。结合已有研究,试图提出“双表象加工模型”来解释触摸二维图像时二维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该模型认为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依赖于两个表象系统的整合,即物体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空间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空间关系、透视和视角)。两种表象系统的信息最终进行整合,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成功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图像与三维空间之间的映射,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三维物体表征。双表象加工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触知觉的认知机制,也将为触觉二维图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4.
佛教信仰的主要标帜是制作、礼拜佛塔和佛菩萨像。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印度出现了桑奇大塔等佛教艺术品;公元1世纪顷犍陀罗始作佛菩萨像;公元2—3世纪时马图拉制作的佛菩萨像运往印度各佛教圣地;公元4世纪之后犍陀罗、秣菟罗等地相继出现了文殊塔和文殊像,文殊信仰遍及了印度各地,  相似文献   
115.
大山拾翠     
有一段时间,心头总罩着一片看不到希望的阴云,像入秋以来的那场秋雨,用积蓄已久的冷湿、凄迷、低沉压着整个城市,让人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116.
正博兴县位于山东省北部,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造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博兴博物馆馆藏400余件佛教造像,其中有一批关于弥勒的造像,近期,笔者对这批资料进行了整理。一、造像介绍1、北魏孝昌二年(526)王和之造像座(中插三图1)1990年4月博兴城关镇河西村出土。青石质,上为圆形双瓣覆莲,下为方形座。高20厘米、长70厘米、宽64.5厘米。覆莲座正中为正方形卯  相似文献   
117.
镇海寺镇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南5公里处,清水河西侧的一座小山岭上。台山公路从寺前山脚下通过。站在公路畔西望,可见丛山峻岭上岚气飘绕,满坡树林碧波生辉。在大自然的锦绣屏障中,突兀伸出一条小山脊,犹如大陆半岛,其间长满挺拔高耸的劲松,又显得碧翠凝重。透过松林,寺庙的红墙白塔似现非现,神秘变幻。  相似文献   
118.
“以史为鉴”,这是中国人的好传统。不了解历史,就会对正常的现象感到不解,对平常的现象感到奇怪。例如“末法”二字,有人仿佛刚刚听说,竟与某些所谓宗教预言联系起来,以为世界的末日已近,惊慌失措,哀叹不已。其实这两个字在历史上已提过不知多少次了,当时确实也有过一些黑暗的社会现象,但人类社会毕竟没有灭绝,佛教毕竟也没有中断,历史的长河依旧一泻万里。因此,读史之后,必得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高瞻远瞩,使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才算没有白读。释法成读史,“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推荐给大家,欢迎读者就此题目参与笔谈。  相似文献   
119.
120.
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极为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