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151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 《道德与文明》2004,(4):23-26,46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212.
王威威 《管子学刊》2004,(3):29-32,42
黄老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政治实践中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对于其根本思想特征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以致于引起许多思想家关于其学派归属的争论。学界比较传统的方法是按照现存被认为是黄老学的著作来概括黄老学的特征,这一方法既缺乏确定性又不能避免循环论证的嫌疑。本文脱离黄老著作的文本,从“黄老”这一名称的含义、史籍中对于“黄老”的记载以及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对道家思想特征的概括三个方面相互印证,得出黄老思想的两个主要特征:“道”的社会性倾向和清静无为的思想。清静无为的思想又可表达为虚静、因、刑名学说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13.
2010年11月22日至23日,"首届圆悟克勤暨‘禅茶一味’国际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美国、日本、韩国佛教界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参会学者有杨曾文、兰吉富、龙晦、祁和晖、陈兵、龙显昭、麻天祥、冯学成、王荣国、王仲尧、谢元鲁、徐湘霖、金易明、段玉明、刘学文、黄  相似文献   
214.
2010年10月20日,由湖北四祖寺主办的首届湖北"黄梅禅文化高层论坛"在黄梅是召开,来自海内外学者60余人出席了会议,参会学者有杨曾文、黄钊、吕有祥、冯学成、姚为群、黄夏年、伊吹敦、徐文明、陈永革、杨维中、邱高兴、陈坚、向世山、夏日新、纪华传、苏树华、杨笑天、包胜勇、、伍先林、徐清祥、李尚  相似文献   
215.
法演禅师是中兴临济宗的一代大德,其禅风的最大特点是以临济、赵州等古德为格则,唯以本分事接人,从不不打葛藤、绕弯子,令学人在倍感自然亲切、简洁径截、干净利落的同时得到启发和受用。而他提持这种禅风的前提,则是他本人抵死参究公案的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皮栲栳禅思想。  相似文献   
216.
“宗”“教”之别与扬净抑禅:印光净土思想的两块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章 《现代哲学》2011,(1):114-120
印光认为不宜"宗"与"教"混淆,"宗"是佛教的根本旨趣,"教"则是适应不同的教化对象而说的教法,上根者宜"宗",中下根者宜"教"。"宗"分律、教、禅、密、净五宗。禅净是最易令众生了生脱死的两大要门,禅净有别,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印光通过重释禅净四料简,扬净抑禅,强调专修净土法门是末法时代佛教信众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217.
2011年中国首届儒释道传统文化智慧发展高峰论坛于5月22—23日在五台山举行,全国儒释道三界专家、学者近200人共聚一堂,就“儒佛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18.
在《论语》中既有孔子对出仕问题的一般化探讨,也记载了很多孔子及其弟子在出仕问题上的具体表现。《论语.阳货》篇保留了三次有关孔子具体出仕行为的记载,孔子在这三次具体的事件上表现出了非常不同的态度,并且在子路质疑时,孔子也没有明确给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因此,后世学者在解释这些事件时大费周章。但在这些解释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确的历史演变过程,即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学者对孔子在此类事件上的解释尚显平实,而在魏晋、特别是宋以后,将孔子圣化和神化成为经典阐释的惯常做法,这一点在佛教界的《论语》诠释和李贽这个所谓儒学异端的诠释中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19.
"无为"是老子之道的精髓。"无为"是"不为"中有"为","为"而"不违",即顺任自然,不逆自然规律而妄为强为。无为思想意蕴丰富,其要旨一言以蔽之,就是"保持和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处下不争"、"清心寡欲"、"知足知止"等观点、理念,对于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0.
(2011年5月14日)各位教授、专家和学者:我们很荣幸能邀请到各位前来河北参加首届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对禅宗历代祖师法乳之恩表示感恩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