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智梁 《法音》2007,(7):6-7
本刊讯今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回到江西永修县,视察他曾驻锡五十年的道场——云居山真如禅寺。云居山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真如寺座落在云居五老峰前。据南宋张大猷撰《云居开山缘起记》记载,云居山建寺始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道容禅师  相似文献   
172.
诗,虽是文学作品,但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却胜过雄兵、刀枪,有救人性命的功能。在我国历史上,就流传着许多“救命诗”的佳话。  相似文献   
173.
海德格尔提出,要在语言上取得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并不是去进行语言分析,把语言当作一个对象,而是要让语言自己说话。但要经验语言、倾听语言的所说,就必须进入思与诗的对话,因为语言道说的典型方式就是诗与思;在诗与思中,人言得以向道说转化。诗与思作为道说的两种本真方式居于道说之中。  相似文献   
174.
杨映屏 《天风》2008,(10):38-39
圣乐合唱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诗班成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诗班的声音,成员之间强烈的相互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成败的关键。因而我在带领诗班成员进行训练时,大家都要力求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讲授的声音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才能不断提高训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5.
百丈怀海禅师禅风的主要特点是在生活中、劳动中启发学人,充满了农禅生活的盎然情趣。他对于禅宗史上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则往往站在中道的立场,采取灵活的态度。如以"不拘文字"代替"不立文字",以"不昧因果"代替"不落因果",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他启迪学人开悟的手段,承马祖的峻烈作略,也采用"棒喝"方式,而最特别的是用"百丈下堂句",体现其别出心裁,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6.
寒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其诗作中不仅包含有禅宗“自性清静”、“见性成佛”的禅理,也包含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从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方面,可以反映出寒山诗中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研读寒山诗中的佛理诗,我们可以发现,寒山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既脆弱而又短暂,他劝谕世人应当珍惜当下拥有的生命,而通过信仰佛教则可以获得生命意义的实现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7.
吕晨 《佛教文化》2013,(1):71-71
文人写禅,虽多属描摹,但亦有堪为真正禅诗、非常地道的作品,而作者多常年习禅,其契入乃有不亚于方家者。张商英是个例子,他写法融百鸟衔花公案的颂古诗完全是方家手笔:花落花开百鸟悲,庵前物是主人非:桃源咫尺无寻处,一樟渔蓑寂寞归。牛头法融未遇四祖道信前,常有百鸟衔花之异,及至悟后,百鸟不来,张商英以“桃源咫尺无寻处”拈提这无修无证之境,而以意在言外为之,于内容、于形式都是颂古诗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8.
南朝梁武帝在儒道佛三教关系上主张三教同源论和三教会通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会三教诗》中。《会三教诗》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第二段谓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说后来研究佛教,第四段说由于众生充满分别之念而形成儒道佛三教的浅深不同。《会三教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梁武帝对宗教有关儒道佛三教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解读这首短诗可以成为了解梁武帝三教会通思想和他在位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179.
正一、早期佛教的传入与"格义"佛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主要为小乘禅数之学,其虽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但却没有使佛教本身得到较好的传播。究其原因,一者汉末之前儒教这一处在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压倒性的优势排斥着外来的宗教,特别是一种与自身入世的价值取向相异的出世哲学;二者印度佛教小乘之学本身并非一种适  相似文献   
180.
正憨山德清的《肇论略注》在晚明佛教界多年"物不迁"诤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注既整合各家的注疏,又融入自身的禅观体验,是晚明注释《肇论》的重要论述。本文通过着重分析《肇论略注》以及憨山涉及"物不迁"义理的其他著述,说明其在诠释"物不迁"义理时所展现的特点。具体说来,憨山"物不迁论"义理的诠释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