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邱环 《法音》2013,(8):27-34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修持方式、生活方式及制度的层面上,一直随顺着外面的因缘条件而改变着、调整着,显示了佛教自身广阔的创造空间。而禅宗,这个最具中国特色的、充满创新活力的宗派,在禅学思想、禅修方式、禅居方式上,至道信、弘忍时期,又有了一次新的转变。其最重要者,是  相似文献   
32.
虚云和尚继承、发扬、光大了禅宗思想和宗风,形成了丰富多采的禅修思想和方法,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在禅宗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33.
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书画在汉末魏晋时期也步入了艺术的自觉。就其发展历程来看,汉末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率先走向艺术自觉,魏晋之际以表现人物美的人物画又得到充分发展,而晋宋之际以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也迎来了独立发展的大好局面。山水画的开创者是宗炳,他同时也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至今人们还记得他写的《画山水序》。他倡导的"畅神写意"说,无疑是在此前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山水画的独立发展,其前提是山水美的独立,山水必须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必须走进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一种意象和意境,成为人的精神的拓展和延伸。这一切,又直接依赖于当时盛行的般若思想、佛性论和心性论对人心的洗礼,特别是禅学风气对人精神世界的熏习。  相似文献   
34.
黄檗希运(?-855年),闽人,是南宗禅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一位禅学宗师。他的以《传心法要》、《宛陵录》为代表的禅学思想,是继《肇论》、《大乘起信论》之后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座理论丰碑,对中国禅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5.
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地处中国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都城洛阳隔山相望。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有两位高徒,一为慧光,律学巨匠;一为僧稠,被誉为"葱领以东,禅学之最"。  相似文献   
36.
皎然,唐代僧人,生卒年不详。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先在灵隐寺受戒出家,后居杼山妙喜寺。皎然佛儒兼取,既有隐居空山的修行,也常交友雅聚、写诗酬唱。其结交的友人多为名流,而皎然与陆羽尤为友情深笃,"为缁素忘年之交"。皎然的禅学思想属北宗普寂一脉,不过他又汲取南宗主张,彰显"空寂为本"的主张;同时他也不执着于空,而是体现于平常日用之中。皎然隐心不隐迹,游走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生活,也可谓是其禅学思想的践行。  相似文献   
37.
比较杨岐方会与临济宗师禅法的异同,来看杨岐方会禅法对临济宗风的保持与发展,说明杨岐方会禅法的独特性。而杨岐方会提出的"立处即真"为顿悟的心性论,并非标新立异的独创,而是对南禅临济宗的继承。通过对杨岐方会所处时代困境的思考,提出的"四一法门"的教学论和"脚跟下修行"的功夫论,进而扩大为对禅学思想生命的思考,由此了解到杨岐方会禅法特色为开宗立派提供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8.
禅宗对中国文人画艺术美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在唐宋之际勃兴,在明清时期禅学书画论大放异彩——除了整体风格追求境界的超然、韵味之美外,其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禅学意义上的"怪美"。这一"怪美"的审美趣味彰显独立个性,不为俗世牵绊,以世事为背景,承袭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魏晋以来的"怪才"而另有独创。  相似文献   
39.
本文是作者近年来的一篇演讲记录稿,讨论了存在与修行,存在与空性,存在与本体,存在与意义,存在与真实等一系列重大佛教理论问题。在教理与心宗、道统与学统,以及如何回应现代性挑战,如何诗意地安居等方面,也依据自己的习禅体验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作者特别强调生命体验及其实践的重要,认为这是人类不断开拓新的价值领域的根本基础。而佛教的现代性转化和发展,也必须以不丢失自己的超越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40.
关于对佛教经典的注疏如何看待的问题,明末莲池 宏在<竹窗随笔>中有一段精彩的评论.当时有人评论说天如惟则会集的<楞严会解>是"天如之<楞严>,非释迦之<楞严>",莲池回应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若是初学者对此说法产生了执著,遂抛下所有古人的注疏都不看,那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