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95篇
  108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罗明星 《现代哲学》2022,(1):109-115
道德临界空间是道德善恶发生质态转化的空间场域。道德主体根据自己能够承受的恶的极限与善的极限设置临界空间的道德边界,通过内隐约定维持道德临界空间的结构完整。道德临界空间是价值空间、契约空间和博弈空间,呈现出公共性与私人性、同位性与错位性、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的空间样态,临界空间中善的临界点与恶的临界点的空间位置,表征着主体的道德境界与道德水平。道德临界空间为主体提供了可以量度的道德行动边界,让主体在不突破对象性主体临界点的道德选择中获得自由的道德生长。可以说,共同体道德秩序的建构就是维持道德临界空间的平衡,通过提升主体的利益计较值、关系亲密度及价值契合度,最大限度克服善恶主观性对道德临界点精确定位的空间制约,依特定道德情景压缩或拓展道德临界空间,是促进社会道德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2.
《法音》2022,(5):15-15
本刊讯隐元禅师是中日佛教界所共尊的祖师,是中日两国人民所崇敬的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互鉴作出历史性贡献,以隐元禅师为代表的黄檗禅僧东渡人数之众、时间持续之久、空间跨度之广、文化传播种类之多,堪称是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63.
《渔庄秋霁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画风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画家在极简的构图模式中通过巧妙布局、经营,加以简笔淡墨的出神运用,创造出一种萧寂、简淡、清静的意境空间。这种意境氛围的营造与画家的审美追求、生活蒙养、人生阅历密切相关,画面中物我合一的有我图景深刻寄托了画家主体隐逸出世的心性诉求,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突出人格化气息的山水图式,将中国文人画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充分展现了山水画中以逸为高的精神典范。  相似文献   
64.
美国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爱德华·苏贾以"空间—时间—存在"三元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揭示了居住空间对于人之存在的重要意义,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居住空间正义缺失主要表现为空间贫困和居住分异,揭示了导致空间正义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任性和权力滥用,主张边缘群体应该采取集体行动来对抗空间不正义。  相似文献   
6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大数据的搜索分析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城市规划的研究当中。城市文化在研究过程中也多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城市是一个可以进行自组织的有机的生命体,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传承和演变的规律。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以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基因为切入点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由于文化基因的隐性要素,无法进行直观的数据论述,文章从文化元素分析入手,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表象的文化元素进行分类,从宗教文化要素、自然文化要素、社会文化要素三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再通过POI等大数据应用,对城市文化要素进行抓取,之后通过核密度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文化元素进行空间分析,最终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探讨湟中县城市文化元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探索文化基因在城市空间中的表象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6.
陈少明 《哲学动态》2020,(12):5-19+122
"世界"是"世"与"界"的复合词,虽然它的指称与world相同,但含义却有区别。中文的"世"是以生命周期为尺度的时间单位,"界"则起源于对空间的分割与运用。世界就是人类在自然时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时空。理解自然与社会秩序的时空结构,即是透视精神世界的基本范畴。"精神"通常指意识及其活动,它包含自然或社会的时空知觉。"精神世界"则特指意识中与日常需求拉开距离的心灵领域。进入精神世界的事物,不仅有艺术及其他器物,更有进入记忆的人物与事件,以及范围广泛的文字作品。记忆、想象与推理,是意识开辟精神空间的基本途径。精神时间是一种主观现象,其意义在于意识具有改造时间的能力。它体现为对自然时间进行压缩或者拉伸,以及超越自然时间的单向性与可经验性的回顾与前瞻。精神的前瞻性使未来意识在我们这个时代空前高涨。精神世界的"规模"由精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来界定。经典世界是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人类不仅需要激励卓越的心灵,更要维护健康的精神状态。在这个变迁急遽、心灵动荡的时代,人文学术应该对此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67.
何悦豪 《美与时代》2020,(5):107-110
文章以西安市鄠邑区人民路广场为对象,通过实地体验、观测、采访、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数据整合和归纳,对该广场进行综合性的使用后评价分析,指出现存问题及改进意见,促进县域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8.
杨俊 《美与时代》2020,(7):103-104
历史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时空变化中层层积淀所形成的。南京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而且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地域特色鲜明。文章通过对南京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其具有山水城林的大尺度空间格局、环套结构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关联三个方面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遗产物质空间的结构关联、整合接续遗产的历史信息和勾勒区域文化发展脉络的"空间叙事结构"等保护与发展对策,旨在实现南京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9.
张浩 《美与时代》2020,(7):10-11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建筑空间在被结构剖析之后呈现出同源性。文章以情境体验为线索对戏剧与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进行解读,从二者的叙事类比、叙事体验和形式迁延三个角度阐释主题,指出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叙事载体与建筑学相互交叉,形成建筑空间体验的多元性与场所意义。  相似文献   
70.
采用变化觉察范式,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插入客体特征辨别或视觉搜索次任务,探讨基于客体的注意和基于空间的注意对视觉工作记忆外部特征绑定表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单特征相比,两类次任务均对外部特征绑定的记忆成绩损耗更大。这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中外部特征绑定的表征比单特征消耗更多基于客体的注意和更多基于空间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