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0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5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内部的行为、心理、临床效果等随时间而产生的动态变化, 重视针对个体的差异化建模。密集追踪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对个体进行多个时间节点密集追踪测量的方法, 更适合用于研究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等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近年来, 密集追踪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但许多密集追踪的研究分析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方法。方法学领域已涌现出较多用于密集追踪数据分析的模型方法, 较为主流的模型包括以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SEM)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 以及以组迭代多模型估计(Group Iterative Multiple Model Estimation, GIMME)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二者均可以方便地对密集追踪数据中的自回归及交叉滞后效应进行建模。  相似文献   
942.
自我面孔识别反映了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本文采用ALE元分析的方法, 对自我面孔识别的fMRI研究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 探究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基础。结果显示, 自我面孔识别的关键脑区包括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脑岛、梭状回、楔前叶和枕叶皮层。另外, 自我面孔识别可能包括两个层面的加工过程:知觉层面的加工整合过程以及由知觉引发的评价和情绪反应过程。知觉加工整合涵盖了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阶段, 主要涉及枕叶、梭状回和楔前叶的功能; 而评价加工及情绪反应过程则发生在自我面孔识别的中晚期, 主要涉及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及脑岛的功能。未来研究可结合时间和空间数据并关注脑区间的协同功能, 考察与内感受的神经关联, 开展临床研究并探索威胁信息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43.
敬畏是由神秘、浩大且超出当前认知图式事物引发的复杂情绪体验, 具有自我超越性。敬畏的心理学研究近期受到极大的关注, 但敬畏的本质或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还不清楚。针对“敬畏的心理过程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 我们通过文献综述, 在厘清敬畏的概念演变、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拟提出敬畏的心理模型, 尝试阐述敬畏的心理过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我们认为敬畏心理涉及预期评估、结果评价和自我超越等认知过程, 并且包含浩大感、顺应需求两大核心特征, 以及内部与外部、积极与消极两大主要维度。未来亟需在敬畏测量工具的研发、敬畏相关理论的验证及不同文化群体间敬畏行为的比较分析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44.
过滤效能反映了视觉工作记忆的干扰抑制功能, 研究者可基于储存容量或表征精度对其进行测量, 其神经加工过程主要分为觉察分心项目、过滤启动、实现过滤或储存, 涉及前额叶皮层和基底核、后顶叶皮层的协同作用。过滤效能的变化方向受到年龄、特殊障碍、情绪、认知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厘清过滤效能与工作记忆容量的关系, 辨明过滤效能的心理实现过程, 探索不同年龄、特殊障碍和职业等群体过滤效能的脑机制以及提升基础研究范式的生态学效度。  相似文献   
945.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社交焦虑障碍的标准疗法,对其疗效的神经预测因子研究有利于个性化诊疗方案选择。初步证据表明,干预前高级视皮层、背侧前扣带回、背内/外侧前额叶及眶额皮层的功能激活,杏仁核与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结构与功能连接,情绪性刺激诱发的晚期正成分与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有关,因而是潜在的预测因子。基于机器学习的个体化预测存在样本量小的突出问题。未来研究应考虑跨研究机构合作共享大数据,在多模态、多任务条件下收集数据,并在独立样本中验证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6.
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结合内隐任务范式探究了三领域厌恶情绪的加工过程,同时测量了 个体的攻击水平,以期找到加工厌恶情绪的个体差异。在加工早期(130-190ms),生理厌恶刺激和道德厌恶刺激均可得到识别;在加工中期(300-350ms) ,三种厌恶刺激相互分离,三种厌恶情绪之间得到了区分;在加工晚期(400-600ms) ,个体则对性厌恶刺激最为敏感; 不同攻击水平个体在加工厌恶刺激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 在神经层面上,三维结构下的厌恶情绪确实能够得到识别与区分。  相似文献   
947.
本研究采用2X2两因素(自变量分别为“心理模型数量”和不同“内容性质”)重复测量拉丁方实验方法,在范畴三段论推理题的内在结构为“形式正确”,且“推理者已经掌握相应的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前提条件下,对西方学者提出的“心理模型”与中国学者提出的“推理题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这两种理论模型再次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确形式—正确内容”和“正确形式—错误内容”两种不同结构的推理题,若按照形式逻辑规则来判定推理者“对各推理题的结论能否从两个前提中推论出来的推论结果”是否正确,则有:(1)当推理题含有错误内容的情况下,即使该推理题只是由“一个心理模型”所构成,也会使推理者降低对其结论判定为“正确”的可能性;(2)当推理题是由正确内容所构成时,即使该推理题是由三个心理模型所构成,对其结论判定为“正确”的可能性也要比“单模型——错误内容”构成的推理题的可能性更高。由此得到的比较结论是:在本实验条件下,“推理题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对实验结果所做的解释要比“心理模型”理论所做的解释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948.
徐刚 《中国道教》2018,(5):62-65
道教病理观是指道教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变化和病变转归的认识和实践观点。疾,病也,段玉裁注:急也,速也。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病之来,多无期无迹也。病,疾加也,段玉裁注:疾甚为病。  相似文献   
949.
合作与竞争是社会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冲突解决的两种方法,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从心理与社会学角度研究合作与竞争的文献却相对较少,而对于精神障碍人群在合作与竞争中异常表现的原因目前也存在争议。本文从心理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合作与竞争的神经机制和生物基础进行综合论述,并对精神障碍人群在合作与竞争两种社会互动中的表现进行比较,试图为精神障碍人群在人际交往中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0.
认知加工速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和统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加工速度理论是解释年龄与认知老年化现象的理论之一,也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该文从理论要点、实验设计、指标选择和统计分析手段四个方面对认知加工速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在阐述理论要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常用的实验指标和选择指标的标准,以及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手段.作者认为除了深入理解理论之外,谨慎地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实验指标,以及采用恰当的统计手段都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