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心理负荷的评估正经历着从传统工效学向神经人因学的变革.EEG、ERPs、fMRI、fNIRS和TCD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心理负荷的增加,脑电α波活动减弱,θ波活动增强,并且前额皮层血流、左侧额下回血液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均增加,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也增快;在双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主任务心理负荷的增加,次任务的N1、新异P3和P3b等ERPs成分波幅降低.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模式分类算法实现了对心理负荷的实时在线评估.但是,各种研究技术在敏感性、诊断力、主任务干扰、实施需求、可接受性和信度等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研究中,要注意促进相关技术的融合、提高其可接受性,并充分利用模式识别算法提高其诊断力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32.
信念偏差效应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信念对逻辑推理的影响现象.对此,双加工理论认为这是由于信念偏向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近年来,该理论得到来自认知神经科学证据的有力支持:一方面,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近红外光谱(NIRS)以及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等技术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右侧前额皮层与信念偏差抑制有关;另一方面,基于脑电(ERP)的研究表明,晚期正成分和晚期负成分可能参与了不同推理类型下信念偏差效应的认知加工.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工作记忆、不同加工阶段、推理前提本身可信度、实验分析、实验材料生态学效度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对信念偏差效应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3.
词汇表征和加工理论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认知神经心理学为探讨语言心理表征和加工理论提供了新途径 ,使得人们对心理词典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细化。研究表明词汇不同性质的信息在表征上相互独立 ,词典系统至少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入词典与语音输出词典、字形输入词典与字形输出词典等模块。本文着重介绍了这一词典系统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34.
不论是哪种景象,凡是引起视觉快感的就美,越快适则越美;凡是引起视觉不快感的就丑,越不快就越丑;使视觉既无快感亦无不快感的,乃不美不丑.  相似文献   
35.
小儿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是小儿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系统就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和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某种整体状态和整体功能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整个心衰发生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除致病因子直接损害外,血液动力学紊乱、神经内分泌激活及心血管系统重塑始终存在,三者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形成恶性循环,共同推动心衰进行性恶化,直至成为终末期心衰。本文探讨系统方法在心衰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6.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和免疫系统具有双向的相互作用。脑可以通过HPA轴和对免疫器官的直接神经支配来调节外周免疫功能;外周免疫活动的信息同样可由神经和体液的途径传入脑,如免疫细胞通过激活传入迷走神经中分泌细胞因子来影响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大脑皮层、基底前离、中脑和脑干中的许多结构都与免疫有关,尤其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作为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中心,组成心理神经免疫调节的重要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37.
智力的脑电生理学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文章分析了EEG、ERP这两种主要的电生理学技术在智力差异探究中的应用,在智力水平与大脑激活程度的负相关受到任务难度、内容以及被试性别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指出了以往个体智力差异脑电生理学研究中存在的ERP智力差异研究采用的任务略显简单、难以体现智力活动的本质等问题;认为今后利用多种脑电技术结合研究个体智力差异的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38.
言语想象不仅在大脑预处理机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还是目前脑机接口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正常言语产生过程相比,言语想象的理论模型、激活脑区、神经传导路径等均与其有较多相似之处。而言语障碍群体的言语想象、想象有意义的词语和句子时的脑神经机制与正常言语产生存在差异。鉴于人类言语系统的复杂性,言语想象的神经机制研究还面临一系列挑战,未来研究可在言语想象质量评价工具及神经解码范式、脑控制回路、激活通路、言语障碍群体的言语想象机制、词语和句子想象的脑神经信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为有效提高脑机接口的识别率提供依据,为言语障碍群体的沟通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39.
彭雨笛  谢恬  马宁 《心理科学》2023,(2):282-290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综合主观感受及客观行为表现考察我国大学生群体在一天内的节律变化。总体上,大学生的日间节律呈现出“上午(9:00~11:00)最佳,午后(13:00~15:00)下降,晚间(19:00~21:00)回升”的变化规律,但主客观指标反映的日间节律与不同神经行为功能的节律表现存在差异:客观警觉性注意在日间表现基本稳定,而主观困倦感午后波动明显,个体在15时的主观困倦感升至日间最高水平,而客观行为表现均已好转;17时,个体的主观感受、客观警觉性和工作记忆表现较好而抑制控制表现变差;19时,个体主观感受、工作记忆表现不佳而抑制控制表现好转。此外,上午至午后(9:00~13:00),个体在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也存在节律差异。本研究为个体合理规划日常活动、优化工作安排、提升生产安全等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个体的日间节律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40.
随着超扫描技术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互动情境中有意识情绪感染的脑间神经同步问题。研究发现,脑间神经同步可能是有意识情绪感染在神经层面的指标。“发送者-接收者”模式的应用使得研究者们思考自我-他人重叠理论是否可作为有意识情绪感染脑间神经同步的心理解释机制。未来研究可采用基于自然情境的“发送者-接收者”模式以及“自然讨论”模式来探究不同社会因素对有意识情绪感染及其脑间同步机制的影响;未来还应构建有意识情绪感染的多模态超扫描平台,以此拓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