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图片新闻     
《中国天主教》2015,(2):33-36
  相似文献   
612.
佛教在民间最常举行的两个宗教仪式,一为水陆法会,一为瑜伽焰口,主要目的是解救地狱中的苦难亡灵。主法和尚代表金刚上师通过经、咒、手印、观想,达到身口意合一,产生无边法力,诸佛菩萨降临道场,为众亡灵解救倒悬之苦。地狱门打开之后是什么情景,俗人无缘得见,但水陆画上却有描绘:头崩脑裂、骨折筋断、锯手锯脚、剜心掏肺,饥不得食、渴不得饮,哀号震天,惨烈之极。人们以为那不过是冥冥之中的景象,然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周边山川城郭地覆天翻,崩毁  相似文献   
613.
古籍中“善”语词的用法虽然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无不指向“好生活”.“善”语词的本原性意义蕴含于“善”字的内在结构之中.“善”字从“羊”从“菇”,与膳相通,字面意思是竞言羊为美味.其本原性含义包含着俗、神二谛,其世俗谛是古人对以羊肉为代表的美食的称道和希冀,其神学谛则是事神以致吉祥.“善”的伦理义内在地包含于活人与先人的伦理关系对待之中.而羊,在这种关系调解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614.
神恩浩大     
徐愚 《天风》1995,(12):22-24
我呱呱坠地时家就开始衰败,父亲由富商变成靠手艺为主的人,我的童年充满心酸和苦难。十七岁时被迫支农当了知青,父母设法替我找了个出身三代贫农的渔民,他家虽穷但成份好,我不很情愿。父母便劝:“嫁他能给你作靠山,我们也好放心。” 靠山,我确实需要一座靠山。  相似文献   
615.
上海城隍庙,像那历久弥香的老茶。如果你来上海,别忘了去上海城隍庙。上海固然有洋场文化,但也许这里才是上海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616.
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相似文献   
617.
亵渎神祇的行为在欧洲从古至今都可能被评价为是犯罪,所不同的是渎神在古代和中世纪被视为是针对上帝的行为,而从近代以来被理解为针对他人信仰的行为。在基督教内部,对渎神行为的刑法规制经历了(天主教)逐渐法典化的过程;在刑罚后果上,从最初对资格、权利的剥夺到中世纪发展出更为残酷的刑罚形式,在现代又重归文明。在世俗层面,渎神罪的罪名从中世纪才出现,但惩治渎神行为的实践却贯穿古今,同时世俗权力还一直作为教会刑法的支持力量。经过启蒙运动洗礼,欧洲国家以保护宗教和平、宗教自由等视角设计了其世俗刑法中的相关罪名,世俗刑法与教会刑法对渎神行为的规制自此各不相干、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618.
砚禅说     
宗时 《佛教文化》1994,(6):10-10
《红楼梦》里,是讲了石头变人的故事;如果去看古人书画的神符,那也是石头变人的意思。人与石头竟是这般“你而我,我而你”。 人和动物是怎样分道扬镖的,不也是因了把石头磨成工具,人和动物,“人猿相揖别”;和石头,却难解难分。 我藏了几方砚,自绝不敢称家的。但若论“好”,  相似文献   
619.
梵呗清歌     
《佛教文化》1994,(3):48-48
主持寄语 家振 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音乐研究所共同组织的《汉传佛教常用唱诵规范课本》编辑小组,经过近两年的收集研究,已将佛教朝暮课颂的谱子整理完毕,并在天宁寺、普陀山、龙华寺、九华山、南普陀等寺庙录了音,年内规范课本以及相应的录音带将可推出。为此,我们原拟在《佛教文化》上刊登的唱赞,暂停发表。 这次梵呗清歌发表的《拜香曲》是读者的来稿,曲调简单,很易上口,容易学唱,现将浙江嘉善徐承浚先生的这封来函摘登于下:“《拜香曲》流行于浙北、苏南一带民间,孩提时,故乡浙江长兴县每当迎神赞会,农村往往以村社为单位组织“拜香队”(队员以少年为主)身穿黄衣白裤、背朝山敬香佛袋,一步一拜,在丝竹和钟磬木鱼声中,循节奏歌唱前进,真是至敬至诚。这祥和厚朴的歌声,至今还历历在耳。”  相似文献   
620.
学诚 《佛教文化》2010,(3):10-15
<正> 赵朴老圆寂已经十年了。十年前的2000年5月21日,当朴老圆寂的消息传来时,一种"峨峨若千丈松崩"的感觉顿时弥漫心头,久久无法消退。 "德音未远"、 "神理绵绵"是晋代名士戴逵对高僧支遁的思念。虽然我深知一真法界本无去来、生死海内妄见轮回,执妄见则有生灭,悟真如便无去来,但是当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