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城市的形象永远是界定城市文化共同体的主要源泉。代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特点的城市模式和景观,同时表明大城市居民的技术、经济和文化的才能。自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尼科马可伦理学》)以降,直至将历史遗迹——教堂、城堡或市政厅——视为象征性的景点的现代游客的视角,城市的异质形象提供了一种文明的历史概览。  相似文献   
822.
步入"十三五"发展历程的新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接收越来越多的"小公主"、"小王子"。以娇气、自私、自我、主观等负面形象出现的"00后",让越来越多的中职班主任头痛,无法有效管理班级。在学校中,越来越多的人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违纪时,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忍不住高声训斥,大发雷霆。  相似文献   
823.
(2015年4月14日)2015年4月14日,中国天主教平信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会议听取了马英林主教所作的《充分发挥平信徒作用,努力推进牧灵福传事业》的报告,会议就平信徒在教会中的使命、角色、职务、在福传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在民主办教中的担当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交流和研讨。会议认为,根据梵二会议精神,教会中虽有神  相似文献   
824.
我国的绘画美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形”与“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秀的绘画作品既让人惊叹其“形”的工巧,又让人盛赞其“神”的精妙。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神兼具成为绘画作品追求的准则之一,所以,从“形”与“神”在绘画中的关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学思想潮流出发,探究其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825.
无神思想是人类在探索自身和世界来源及本质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作用。古代印度和欧洲的哲人们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在这方面展示出大量重要见解,有力地批判了一些有神思想和迷信观念。这明显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回顾这方面的历史,梳理有关内容,对我们深入认识人类思想的演变规律,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26.
《何劲松禅意书画》何劲松绘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早期都是实用工具。先民通过书写来传达文意,而通过绘画来描述形象。但从魏晋之后,中国书画就开始在实用性的价值之外,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827.
1992年10月19日,我的老师秦志远神父离我们而去,不觉间已十九个年头了,在我的心头,一抹淡淡的哀伤总也挥之不去。1929年10月16日,秦神父生于山西省新绛县店头镇坡里村一个虔诚的教友家庭。1938年,进入教区修道院,1947年入四川神学院,后辗转到西安神学院,由于战事,不久又于1948年奔赴京城,在文生书院继续读神学。  相似文献   
828.
吴卒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今漳州龙海市)人,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自幼家境贫寒,长大后立志学医,慈怀济世,拯救苍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无问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因采药不幸坠崖受伤致死,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享年58岁。家乡父老念其救治民众之功绩,无不“追悼感泣,争肖像而敬事之”,建庙奉祀。  相似文献   
829.
凯绥·珂勒惠支作为一位版画家,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通过版画这种纯粹的表达形式,描述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并以女性的身份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新认识凯绥·珂勒惠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深度地挖掘她的作品精髓,为现代中国艺术的创作孕育新的灵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