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亲子依恋、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四所高校562名大学生为被试,检验了亲子依恋、自我概念与自我伤害之间关系的三种模型,以讨论其内部关系。结果表明:1)父子依恋和自我概念、母子依恋和自我概念均对自我伤害行为具有保护作用,支持了累加效应模型;2)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均通过自我概念的部分中介作用对自我伤害产生间接影响,支持了中介效应模型;3)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自我伤害的保护作用在低自我概念组中明显,支持了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排除假说。  相似文献   
82.
在动物社会依恋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基础上,研究者对人类依恋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致的结论是无论婴儿还是成人,不安全依恋个体的心率、皮质醇水平高于安全依恋的个体。而在依恋系统激活时婴儿和成人的脑电活动和大脑的功能定位研究却发现了不一致:较之安全依恋婴儿,不安全依恋婴儿的左侧前额大脑区域显示了较少的活动;成人依恋类型的脑机制研究并无定论。所有这些研究多为相关研究,今后有待于在神经生物水平上对依恋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内部工作模式的意识和无意识性、母婴依恋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特别是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以及母婴依恋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3.
以138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仪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探讨了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仪式、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自我控制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包括三条路径: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4.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80年代后依恋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依恋研究的新的进展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⑴对不同年龄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进行研究 ;⑵对依恋与认知和人格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中的研究发展 ;⑷跨文化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它还会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5.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86.
采用幼儿依恋量表和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测量265名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的母子依恋、祖孙依恋和问题行为的情况,考察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的祖孙依恋在母子依恋与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的母子依恋与祖孙依恋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的母子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幼儿的祖孙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的祖孙依恋完全中介母子依恋对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战的发生让人们处于一种本体不安全的状态中, 即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本文研究了消费者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影响。三项研究的结果表明, 相比本体安全感没有受到威胁的个体,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度更高, 其中家乡依恋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更倾向于依恋可以提供常规生活和构建个人身份的家乡, 以此寻求本体安全感恢复, 从而增加了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实验结果还发现, 自然栖息地情境展露在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作用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展露于自然栖息地情境时,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能够通过对自然栖息地这一更广泛的地点依恋来对抗本体安全感威胁, 不再需要寻求家乡依恋来缓解本体安全感威胁, 从而使其在对家乡品牌和非家乡品牌的偏好上不再呈现出差异。本研究的发现丰富了现有本体安全感和品牌偏好的相关研究, 为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本土营销策略, 具有丰富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88.
曹贤才  王大华  王岩 《心理学报》2020,52(8):982-992
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 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 获得依恋安全感。然而, 现有研究对内部表征通达途径的考察忽略了情节模拟的作用。该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考察是否可以通过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 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研究招募正处于恋爱关系中且恋爱时长超过6个月的大学生46名。前测评定依恋相关的困境情境; 3天后实验组被试进行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任务, 控制组被试进行情境结果的撰写任务, 并再次对情境进行评定。结果发现, 相比于控制组, 情节模拟组预期伴侣的反应性和依恋安全感有更大提升。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 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可以通达伴侣可得与反应性并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  相似文献   
89.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目的是在中国翻译和修订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以便用于评价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来自中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44名专家参加了本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对理想的中国儿童的理解,使用中文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进行了行为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中文翻译版分类卡片的再测信度是,r=0.96(p<0.01);中文和英文版的再测信度是r=0.97(p<0.01);英文原版和英文再译版的再测信度为r=0.91(p<0.01).根据44名中国专家所做的行为分类平均数,我们建立了中国版的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这一指标与美国原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安全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为r=0.83(p<0.01).研究结果表明,被广泛用来测量西方儿童依恋行为的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分类卡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有效地测量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本报告还初步探讨了中、英文版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中单项行为评分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0.
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中国和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中出现的差别,并分析可能会造成这些差别的有关因素。被试包括76名中国儿童和45名美国儿童。两国被试的平均年龄均为58个月。测量儿童依恋行为的工具是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用中国和美国两种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分别计算出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各自的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都具有较高的相关(中国被试r=0.96,P<0.001;美国被试r=0.85,P<0.01)。但总体来看,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依恋安全性分数比用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得分要高。因此,在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来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时,有把被试评价为安全性较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