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采用幼儿依恋量表和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测量265名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的母子依恋、祖孙依恋和问题行为的情况,考察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的祖孙依恋在母子依恋与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的母子依恋与祖孙依恋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的母子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幼儿的祖孙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的祖孙依恋完全中介母子依恋对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珂  邹泓  蒋索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40-650
国外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文章简要概述了两种取向的差异,并重点从社会人格取向的角度介绍了有关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表征的社会认知研究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依恋类型差异的研究,以及成人依恋对亲密人际关系中目标信念、沟通和自我表露、归因和冲突解决、支持寻求和照顾行为等的影响研究。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53.
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依恋研究已拓展到成人的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依恋表征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婚恋依恋是成人与情侣间构成的依恋情感联结。该文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研究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依恋的代际传递性、依恋的临床应用、婚恋依恋对成人婚恋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成人依恋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的关系问题、依恋的稳定性与变化问题以及依恋是个体差异还是关系变量等,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4.
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平  孟昭兰 《心理学报》2003,35(2):201-208
使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对64名12个月城市婴儿的母-婴对进行了研究,采用模拟的陌生情境法和Q-sort进行了依恋类型测验。结果发现:(1)对城市婴儿进行依恋类型判断的判别函数与国外进行的依恋判断函数非常相似;(2)婴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具有跨年龄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中国城市婴儿的某些依恋类型具有与西方同类型婴儿不同的行为特点,其差异可能与文化和家庭抚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5.
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哀伤(bereavement)研究长期以来都依循“悲伤过程假设(griefworkhypothesis)”,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强调“与逝者分离”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界定的模糊也使得实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当代研究者从依恋理论、创伤研究、认知应对研究、情感的社会功能等视角多方面对哀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出现了一些整合性的理论模型,文中对有代表性的“依恋与哀伤双程模型”作了介绍,并对“悲伤过程假设”进行了重新检视  相似文献   
56.
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竺培梁 《心理科学》2007,30(5):1087-1090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应对方式是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完全中介;(2)应对方式是依恋回避与负性情绪之间的部分中介;(3)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应对方式的解释率为40%,而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以及应对方式对负性情绪的解释率则为56%。  相似文献   
57.
儿童早期师生关系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儿童早期师生关系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有关成果。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在依恋理论的框架下探索早期师生关系的测量方法、类型和维度划分、相关因素及其对儿童发展与适应的贡献。最近的研究开始重视对师生关系进行教师、学生以及观察者的多视角、多方法测量,识别教师特点和学生特点的组合对早期师生关系的影响,以及探索早期师生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儿童适应不良的缓解作用。在总结和评价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展望。  相似文献   
58.
采用内隐关系评估测验(IRAP)、单类内隐联想测试(SC-IAT)和问卷法,对204名12~18岁青少年进行研究,考察青少年浪漫关系发展特点,内隐态度、父母依恋及同伴依恋对青少年浪漫关系倾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浪漫关系发生倾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一年级是青少年浪漫关系发展的敏感时期。(2)青少年浪漫关系内隐态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年龄增长,青少年对浪漫关系的支持性增加,但在高三年级略有下降。(3)青少年浪漫关系发生倾向与母亲依恋及同伴依恋呈极其显著负相关。青少年母亲依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浪漫关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9.
李旭  陈世民  郑雪 《心理科学》2015,(3):721-727
为探讨成人依恋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的内在机制,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了483名大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了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成人依恋与PIU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PIU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2)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PIU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成人依恋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影响PIU,且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的中介机制有差异。  相似文献   
60.
以1368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心理韧性、同伴依恋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2)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直接预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