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考察高中学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年级差异。方法:以中学生羞怯量表、同伴依恋量表以及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从潍坊市两所高中抽取12个班共计60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1)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 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同伴依恋在高一学生中中介作用显著,而在高二和高三学生中,这种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2.
阈上或者阈下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使个体获得暂时的依恋安全感,并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揭露行为以及更少的欺骗、歧视行为和道德脱离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启动激活的依恋安全感迁移至外显行为。脑神经活动是迁移顺利发生的生理基础。今后的研究可以设置更具生态效度的实验条件,以其它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或者结合当前研究提出的迁移视角,进一步探索安全依恋启动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物质滥用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4.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2)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3)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5.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46.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珂  邹泓  蒋索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40-650
国外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文章简要概述了两种取向的差异,并重点从社会人格取向的角度介绍了有关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表征的社会认知研究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依恋类型差异的研究,以及成人依恋对亲密人际关系中目标信念、沟通和自我表露、归因和冲突解决、支持寻求和照顾行为等的影响研究。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47.
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依恋研究已拓展到成人的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依恋表征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婚恋依恋是成人与情侣间构成的依恋情感联结。该文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研究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依恋的代际传递性、依恋的临床应用、婚恋依恋对成人婚恋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成人依恋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的关系问题、依恋的稳定性与变化问题以及依恋是个体差异还是关系变量等,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8.
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平  孟昭兰 《心理学报》2003,35(2):201-208
使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对64名12个月城市婴儿的母-婴对进行了研究,采用模拟的陌生情境法和Q-sort进行了依恋类型测验。结果发现:(1)对城市婴儿进行依恋类型判断的判别函数与国外进行的依恋判断函数非常相似;(2)婴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具有跨年龄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中国城市婴儿的某些依恋类型具有与西方同类型婴儿不同的行为特点,其差异可能与文化和家庭抚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9.
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哀伤(bereavement)研究长期以来都依循“悲伤过程假设(griefworkhypothesis)”,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强调“与逝者分离”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界定的模糊也使得实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当代研究者从依恋理论、创伤研究、认知应对研究、情感的社会功能等视角多方面对哀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出现了一些整合性的理论模型,文中对有代表性的“依恋与哀伤双程模型”作了介绍,并对“悲伤过程假设”进行了重新检视  相似文献   
50.
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竺培梁 《心理科学》2007,30(5):1087-1090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应对方式是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完全中介;(2)应对方式是依恋回避与负性情绪之间的部分中介;(3)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应对方式的解释率为40%,而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以及应对方式对负性情绪的解释率则为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