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考察高中学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年级差异。方法:以中学生羞怯量表、同伴依恋量表以及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从潍坊市两所高中抽取12个班共计60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1)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 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同伴依恋在高一学生中中介作用显著,而在高二和高三学生中,这种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2.
阈上或者阈下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使个体获得暂时的依恋安全感,并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揭露行为以及更少的欺骗、歧视行为和道德脱离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启动激活的依恋安全感迁移至外显行为。脑神经活动是迁移顺利发生的生理基础。今后的研究可以设置更具生态效度的实验条件,以其它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或者结合当前研究提出的迁移视角,进一步探索安全依恋启动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物质滥用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4.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2)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3)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5.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46.
以138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仪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探讨了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仪式、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自我控制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包括三条路径: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7.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80年代后依恋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依恋研究的新的进展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⑴对不同年龄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进行研究 ;⑵对依恋与认知和人格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中的研究发展 ;⑷跨文化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它还会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8.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9.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战的发生让人们处于一种本体不安全的状态中, 即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本文研究了消费者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影响。三项研究的结果表明, 相比本体安全感没有受到威胁的个体,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度更高, 其中家乡依恋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更倾向于依恋可以提供常规生活和构建个人身份的家乡, 以此寻求本体安全感恢复, 从而增加了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实验结果还发现, 自然栖息地情境展露在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作用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展露于自然栖息地情境时, 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能够通过对自然栖息地这一更广泛的地点依恋来对抗本体安全感威胁, 不再需要寻求家乡依恋来缓解本体安全感威胁, 从而使其在对家乡品牌和非家乡品牌的偏好上不再呈现出差异。本研究的发现丰富了现有本体安全感和品牌偏好的相关研究, 为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本土营销策略, 具有丰富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0.
曹贤才  王大华  王岩 《心理学报》2020,52(8):982-992
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 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 获得依恋安全感。然而, 现有研究对内部表征通达途径的考察忽略了情节模拟的作用。该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考察是否可以通过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 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研究招募正处于恋爱关系中且恋爱时长超过6个月的大学生46名。前测评定依恋相关的困境情境; 3天后实验组被试进行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任务, 控制组被试进行情境结果的撰写任务, 并再次对情境进行评定。结果发现, 相比于控制组, 情节模拟组预期伴侣的反应性和依恋安全感有更大提升。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 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可以通达伴侣可得与反应性并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