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四所初中的50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人际宽恕既有直接预测作用,又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人际宽恕;(2)亲子依恋通过共情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即相对于低自尊个体,共情对高自尊初中生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关系的影响更显著。本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共情,进而促进人际宽恕,但是较低的自尊水平会阻碍共情作用的发挥。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初中生宽恕品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2.
小贝 《天风》2018,(6):48-48
二楼窗外的柏树杈上,半大的乌鸫啾啾地叫着,不愿离开那已经容不下自己的小巢。没有回应,空荡的校园里只剩下我这个同伴,眼巴巴地望着它,愁绪一发动,眼泪便要掉落下来。同样的七月,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与我在电话里聊到泪奔。进入未知禾场的焦虑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加重了他们对于母校的依恋,每年到这个时节就会集中爆发出来。其实没什么好遮掩的,十几年前的我也曾同样无助茫然,这是每个传道人走向成熟必经的考验。  相似文献   
223.
个体在回忆自传记忆时的主观体验特征称为自传记忆的现象学特征,而这种个体精神现象学特征的早期推动是个体依恋特征。研究采用依恋故事阅读启动范式,探讨依恋安全对自传记忆现象学特征提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安全依恋启动组自传记忆的可得性、具体性、清晰性、生动性和关系自我构念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启动组,且关系自我构念在依恋安全与自传记忆现象学特征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从新的角度表明,依恋真实地生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建构着个体关系自我构念,并真切影响着自传记忆现象学特征,积蓄着个体精神现象学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224.
本研究考察了母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非留守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的HPA轴活动(唾液皮质醇日常节律)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39名留守儿童和70名非留守儿童完成了母子依恋问卷、儿童焦虑量表和连续三天共6次(上午、下午)的唾液采集。结果发现:(1)母子依恋安全性与留守儿童焦虑的负相关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2)伴随皮质醇日常变化节律的提高,母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增强,对非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减弱。结果表明,HPA轴活动与母子依恋安全性的交互作用模式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25.
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已证明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但这些研究忽视了情绪调节作为一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现有研究无法回答依恋为何会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扩展过程模型将情绪调节分为三个阶段, 并清晰地描述了情绪调节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该模型来看, 在情绪调节的三个阶段均可发现与依恋有关的个体差异, 并且依恋对于情绪调节早期阶段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后期阶段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在探讨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的同时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 设计新的实验范式以证实情绪调节三阶段的连续性并探索依恋影响情绪调节的潜在机制; 探讨依恋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影响。此外, 未来的干预研究应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改善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226.
以中国大陆16个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的278名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探讨自闭症儿童的依恋及其与功能领域的关系。结果发现:(1)自闭症儿童依恋总体水平偏低;(2)自闭症儿童依恋与各个功能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3)影响自闭症儿童总体依恋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儿童自身的障碍程度,具体取决于交往、认知、感觉、生活自理等功能领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27.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与依恋理论提出了一个母亲守门行为通过母亲教养投入预测母子依恋的间接效应模型, 同时考察了这一模型在青少年发展阶段上的差异。采用问卷法对597个核心家庭的母亲和青少年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1)总体上, 母亲开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和母子依恋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母亲教养投入对母子依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间接效应模型成立; 母亲关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对母子依恋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间接效应模型不成立; (2)从发展阶段来看, 母亲开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在三个发展阶段均成立, 且间接效应大小无差异; 母亲关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只在早期和后期成立, 且两发展阶段的作用性质相反, 早期为正向预测作用, 后期为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补充和扩展了母亲守门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 并且强调了青少年发展阶段在其中的作用, 对家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8.
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4,27(5):1032-1036
文化可分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两种模式。集体主义文化培育出集体中心的人格倾向,个体主义文化培育出个体中心的人格倾向。这两种人格倾向具有不同的自我概念,并进而对认知、学习、情绪和动机等产生影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有文化的局限性,没有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和行为定律。  相似文献   
229.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行为, 它既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 是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 安全依恋风格和安全依恋启动对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文献可以推测, 情绪调节和认知图式可能是安全依恋影响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的两种心理机制。未来可以探讨利他行为实施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远近及双方依恋风格匹配程度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验证安全依恋影响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探讨利他行为对安全依恋的反向促进作用以及开发通过安全依恋培养个体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230.
李丹 《心理科学》1998,21(3):250-253
1引言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关注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人类是环境的主宰?还是环境中无可奈何的仆人?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给人以什么样的刺激,人们就会有相应的行为反应,从一个角度说明环境对人的作用,认知学派强调人对环境的认知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着重探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行为主义学派还是认知学派,不论是被动接受刺激,还是主动认识环境、适应环境,都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密不可分。人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分子,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与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一样,都是随着地球的不断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