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认知革命背景下, 依恋研究出现了社会认知转向, 研究兴趣正在从关注依恋个体差异转向差异背后的依恋图式, 研究范式也从观察测量转向以启动为代表的精细测量实验范式。依恋启动实验范式分为安全启动和不安全启动, 启动材料会激活不同依恋图式, 促使个体分别采用安全依恋策略、过度激活或抑制激活策略, 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而这些模式又会调节启动效应, 形成动态的启动反馈回路。未来研究应对依恋图式的成分、结构进一步细化, 关注依恋焦虑与依恋启动的关系, 并从加工时间进程视角探究依恋启动对后续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选取恋爱中的青年,探讨触摸类型、依恋和嫉妒的关系。实验1选取50名大学生,采用想象情境范式,探究触摸类型(分为“无触摸、脸部触摸和腰部触摸”三种条件)对嫉妒的影响。选择害怕、生气、尴尬、性唤起、悲伤和妒忌作为测量指标。结果显示,三种条件下嫉妒情绪无显著差异。实验2选取113名青年,将无触摸条件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两种,进一步探讨触摸类型、依恋和嫉妒的关系。依恋的测量选用亲密关系经验问卷,分为焦虑、回避两个维度。结果发现:(1)在远距离无触摸条件下,依恋焦虑和悲伤、害怕、妒忌、生气正相关;(2)近距离无触摸条件下,依恋回避和悲伤、妒忌、生气负相关;(3)脸部触摸条件下,依恋焦虑和害怕、性唤起正相关。总的来看,爱情依恋对嫉妒情绪的影响受到触摸类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3.
依恋回避是指一个人不信任伴侣的好意,防御性地保持行为和情感的独立.愤怒抑制表示抑制愤怒情绪的外在表现.为了探讨依恋回避对愤怒抑制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以具有恋爱经历的成年个体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先后对267人、101人、429人进行依恋回避、亲密关系权力感和愤怒抑制的测量,并检验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亲密关系中:...  相似文献   
134.
为探索成人依恋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以及情绪表达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采用问卷调查全国439名大学生.结果发现: (1) 相比安全型依恋大学生, 不安全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更高,情绪表达得分显著更低; (2)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亲密-依赖复合维度、焦虑维度以及情绪表达与其手机依赖显著相关; (3) 情绪表达在成人依恋的...  相似文献   
135.
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重要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并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一直影响其一生的社余挂发展。安全性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发展,而非安全性的依恋则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许多的问题。文章对于依恋理论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包括其理论的建立过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依恋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养育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36.
中国古代父子疏离、祖孙亲近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中存在着父子疏离、祖孙亲近的文化现象 ,它是儒家重孝轻慈的文化根源 ,也极有可能是昭穆制度的现实基础。在这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下 ,形成了中国古人循规蹈矩的保守性格 ,使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进一步后退半步的发展态势。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仍然普遍存在 ,应该也必须引起教育专家和主管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7.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38.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39.
本研究探究了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祖孙依恋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对155名南昌市农村地区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亲和(外)祖父母进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亲子依恋量表(Waters Attachment Q-sort Items)和执行功能任务组。结果表明:(1)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呈显著正相关,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2)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的影响之间存在调节效应;(3)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是可通过改善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质量来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0.
为探究成人依恋、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者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312名成年人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安全的成人依恋负向预测心理理论;(2)经验性回避在成人依恋与心理理论之间起中介作用;(3)认知融合在成人依恋与心理理论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4)成人依恋的两种类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现出不同的链式中介作用:认知融合与经验性回避在依恋回避与心理理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依恋焦虑与心理理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从心理灵活性的角度考察成人依恋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并探究接纳承诺训练在提升社会认知能力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