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对982名大学生的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元情绪及心理弹性进行测查,考察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依恋、情绪调节与元情绪均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2)依恋焦虑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3)依恋回避不但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还会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策略和元情绪能够解释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2.
对390名小学4-6年级儿童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父母婚姻满意度对儿童心理适应性的影响,以及成人依恋、父母情绪表达和亲子依恋的多重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分别通过6条途径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1)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父亲回避,父亲积极情绪表达,父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2)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父亲回避,母亲积极情绪表达,母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3)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母亲回避,父亲积极情绪表达,父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4)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母亲回避,父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5)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母亲回避,母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6)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母亲回避,母亲积极情绪表达,母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3.
影响城市流动儿童自我认同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薇  罗静  高文斌 《心理科学》2011,34(2):447-450
目的:探索城市流动儿童自我认同现状及与家庭因素,亲子依恋和安全感的关系。方法:使用自我认同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安全感问卷对四川省成都市五所打工子弟学校329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亲文化程度(?=-0.123)、父母感情关系(?=0.107)、消极性依恋和依赖性依恋(?=-0.137、?=0.102)、人际安全感、确定安全感(?=0.338、?=0.202)可以解释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方差变异的35%。结论:不安全亲子依恋关系和流动儿童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对其自我认同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4.
采用工作记忆算式-词对广度任务,通过87名大学生探索依恋回避倾向性与注意的关系。研究发现:依恋回避与三类词的工作记忆成绩呈负相关;工作记忆广度类型、词类型主效应显著;工作记忆广度类型与词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结果表明:回避性依恋者具有回避性注意偏向;回避性注意偏向既有刺激普遍性,又有刺激特定性,依恋性刺激比中性刺激更容易在信息加工早期被防御性地排除;回避性注意偏向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性价值。为去激活策略情绪调节观提供了跨文化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15.
本研究旨在考察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轨迹以及亲子和同伴依恋对其的影响。三所中学的442名初一学生和501名初二学生参加了三轮追踪调查,初测平均年龄M =12.83,SD =0.74。结果发现,初一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分为中-降组(79%)和高-升组(21%)两个亚群组;且初一上父子依恋或母子依恋水平越高,心理素质发展轨迹为高-升组的概率大于中-降组。初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分为低-稳组(84%)和高-升组(16%)两个亚群组;且初二上父子依恋水平越高,心理素质发展轨迹为高-升组的概率大于低-稳组。结果表明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组类型,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积极作用,这些发现对于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6.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基于联结主义模型,探讨了依恋对领导者内隐追随特征(IFTs)的影响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323名不同行业的领导者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依恋对IFTs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不同依恋类型的领导者对员工的特征偏好存在差异,安全型青睐勤奋热情的员工,焦虑型偏好从众鲁钝的员工,回避型欣赏高效执行的员工;(3)性别在依恋与IFTs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女性领导者对员工的消极期待更容易受依恋焦虑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探讨学前儿童依恋回避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拒绝和师幼关系在其中的作用,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193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依恋回避、同伴拒绝和孤独感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同伴拒绝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师幼冲突调节了依恋回避通过同伴拒绝影响孤独感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相对于师幼冲突程度较低的幼儿,高师幼冲突幼儿的依恋回避更容易导致高同伴拒绝进而体验较高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9.
本研究探究了祖辈将心比心、母亲将心比心、母子依恋与婴幼儿认知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37名婴幼儿(平均年龄18.24 ±3.34个月)及其母亲和祖母进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将心比心编码方案、依恋行为Q分类和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二版)。结果表明:(1)母亲将心比心与母子依恋、婴幼儿认知呈显著正相关,母子依恋与婴幼儿认知呈显著正相关;(2)母子依恋在母亲将心比心与婴幼儿认知发展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且该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受到祖辈将心比心的调节。当祖辈将心比心水平较高时,母亲将心比心对母子依恋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本文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开展的研究,结果为祖辈共同看护这一普遍现象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0.
采用依恋Q-Set分类程序考察72名幼儿(M=17.51个月)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用《婴幼儿社会-情绪性评价量表》(ITSEA)同时评估了幼儿的社会-情绪性(包括外显行为域、内隐行为域、失调域和能力域)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在祖辈参与共同养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幼儿可以形成安全型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母子依恋的安全性高于祖孙依恋;(2)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存在着中等强度的相关,36%幼儿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水平不一致;(3)回归分析表明,与祖孙依恋的安全性相比,母子依恋的安全性对幼儿的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各领域具有更大的相对预测力,支持主导性假说;(4)拥有高安全性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幼儿,其外显行为域和内隐行为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高安全性母子依恋或祖孙依恋不能补偿对方的低安全性依恋的消极影响。在失调域上,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存在着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