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1.
社会创新与服务设计可以通过非物质化、重复使用和恢复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创新不仅仅发生在实验室,而且也发生在社会中,我们可以把发生在社会中的创新叫作"社会创新"。设计师几乎设计了我们周围人为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如何引导新资源的开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如何控制所设计的这些事物在生产系统及使用系统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212.
周岚 《应用心理学》2013,(4):317-323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和范畴化原型理论,以对真实语料的统计分析结果为4P-据,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1:2语表达过程中的英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ETPSP)误用现象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大学生存在普遍的ETPSP误用现象,主要表现为主语he/she、宾语him/her和定语his/her三类间的误用,特别是主语he/she间的误用人数比例高达75%;(2)英语学习水平对ETPSP误用具有重要影响,且主要表现为低水平组对“she”产出的高错误率,主要原因是其对“he(she)”产出错误的认知实时监控能力缺乏。  相似文献   
213.
价值观的分化和整合及其辩证运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般而言,价值观的分化具有“差异”、“矛盾”和“冲突”三种状态;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和代际之间是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分化的三大表现;社会转型、利益分化和价值观自身的变迁逻辑是价值观分化的三大根源.价值观整合则与社会整合和利益整合密切相关,是价值观变迁的重要内容,而多维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价值观整合的基本方向和重要趋势.弥合价值观分化,实现价值观整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14.
探索现代人类世界道德整合的不同途径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著名宗教社会学家贝拉(Robert N.Bellah)有关现代社会道德秩序存在可能性的观点。文章以贝拉领衔著作的《心灵的习性》和《好社会》两部社会学典范为基础,指出贝拉彻底地把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与道德热情混合在一起,呈现出人道主义文化的特质;贝拉洞悉现代社会由于个人主义过度膨胀造成的道德困境,将宗教视为创造和维持道德团结的道德力量之源;他还特别注意到由于文化的差异,会出现不同途径的道德整合方式,而宗教在美国则扮演提供平衡各种社会混乱力量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15.
王丽娟  李广政 《心理科学》2014,37(4):998-1001
操作条件下的记忆效果好于语词条件下记忆效果的现象被称为动作记忆SPT效应。以往研究先后提出非策略加工、多通道加工、动作编码及情景整合理论来解释SPT效应,但这些理论解释仍存在矛盾和分歧,并阻碍了当前动作记忆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目前的理论困境,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各理论的核心内容、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矛盾和分歧的原因,并提出应以加工过程与加工对象相结合的视角来建立新的理论模型,以进一步促进实证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216.
基于组织的自尊(OBSE)是组织情境下个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评价, 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在回顾最近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了基于组织的自尊的情境化测量与结构。在整合现有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组织的自尊情境化研究的法理性框架。针对国内外基于组织的自尊研究的差异, 结合中国情境的特殊性, 对“基于组织的自尊”概念在中国情境下语义差异、语义等值和情境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最后, 对基于组织的自尊未来的情境化研究以及在中国情境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17.
句子理解是阅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任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中,眼动分析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句子理解的三个阶段(视觉信息的提取,句子中的词汇识别和句子整合),探讨了眼动分析技术在句子理解研究中的优势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未来使用眼动分析技术进行句子理解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18.
视听整合是指当呈现的视觉和听觉信号在时间、空间上大致接近时,视觉和听觉系统倾向于整合的加工过程。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作为反映大脑早期加工的成分,表征偏差的信息输入与感觉记忆痕迹之间的神经失匹配。以MMN作为探测指标的视听整合加工研究,主要包括MMN在阅读理解中字母和语音、韵律信息、麦格克效应等方面的视听整合加工,以及分析跨通道视听整合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聚焦于其他通道的跨通道整合加工,同时应拓展MMN的诱发范式。  相似文献   
219.
饮食行为包含个体对饮食的风味感知、口感评价、情绪感受、个人饮食偏好以及外显的进饮动作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过程。研究相继表明:声音主要通过影响人们对饮食的感官感受性与喜好程度来影响饮食行为。饮食行为中的声音信息包括内感受性线索(Interoceptive cues),即个体与饮食的交互音(如咀嚼食物声、吞咽饮品声,制作与准备饮食过程中的声音等);外感受性线索(exteroceptive cues),即环境音(主要指噪音)与背景音乐。行为研究结果普遍强调认知因素在声音与饮食间所起的作用,如注意的分散与转移、跨通道联结(匹配性效应)、期望与回避(潜在的音画效应)等。而神经科学则以"听-嗅-味"为突破口,从"多通道整合"的角度为理论间的争议寻求更为清晰的证据与潜在的内部机制;与此同时,情绪唤醒、躯体标示(内隐联结)与具身认知视角有望成为新的理论整合点。  相似文献   
220.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正向调节,相对于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流动儿童,中介作用对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更显著。因此,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城市适应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