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前社会阶层分化进程中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患信息行为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多数医师未能认识到医患信息行为对医患沟通及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作为医疗信息掌握的弱势群体,其对从医师处获得信息的依赖将长期存在,医师与患者信息行为必然相互影响.针对信息行为建立相应的培训及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2.
高阶层者有着较高的权利感和较低的同情心,从而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较少的促进他人福祉的财富分享行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符合能动性目标、匹配动机需求、降低权利感与激发同情心等个体层面策略以及缩小经济不平等与培育关注他人的社会氛围等社会层面策略促进高阶层者的财富分享行为。未来研究应努力探寻促进高阶层者财富分享行为的长效激励机制,并有针对性地将现有研究结论应用到我国重大社会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73.
白洁  杨沈龙  徐步霄  郭永玉 《心理学报》2021,53(10):1161-1172
一些欧美研究发现高阶层者与低阶层者相比再分配偏向更低, 但是这一结论尚缺少跨文化一致性的证据, 而且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也相对不足。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分别来关注我国民众再分配偏向的阶层差异及其心理机制, 并探讨可能的干预策略。结果发现:(1)与西方社会的情形相似, 在中国社会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也显著低于低阶层者; (2)社会阶层对再分配偏向的影响, 部分是通过贫富差距归因倾向起作用的: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于能力、努力、志向或抱负等个体内部因素, 进而再分配偏向更低; (3)通过启动高阶层者谦卑的心态, 能够降低其贫富差距内归因倾向, 进而提升其再分配偏向。此结果验证了社会阶层不平等维持模型的重要观点, 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再分配、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等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治理启示。  相似文献   
74.
刘挺 《学海》2004,(6):65-69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起点的不平等造成了结果的不平等,其直接的表现就是南北之间、发达国家社会内部、发展中国家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剧。全球范围内愈发明显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造成了一种“全球化的富人和区域化的穷人”现象,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由此引发。对此,在全球范围内促成一种新的劳资妥协的形成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5.
郭容  傅鑫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68-1274
社会阶层信号是指个体据以感知和判断他人社会阶层的一切线索, 人们通过加工这些微妙的线索便能判断出他人的社会阶层, 而他人的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在人际水平的社会互动行为。以穿着打扮、面部特征和说话特点为例, 说明社会阶层信号对个体判断他人阶层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围绕社会交换、社会公平和社会认同这三个动机视角归纳了社会阶层信号对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不同影响。针对社会阶层信号本身, 将来有必要探讨社会阶层信号功能弱化的问题; 由于社会阶层信号与社会阶层这一概念的相关度较高, 未来研究有必要阐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鉴于目前少有研究考察第三方的社会阶层信号如何影响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问题, 探索互动中第三方社会阶层信号的影响及其机制将会是对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推进。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关于社会阶层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假设亲社会行为的社会阶层差异可能与对回报水平的预期有关。实验改编自“独裁者”游戏,通过网络模拟情境进行,采用2(社会阶层:高、低)×2(回报预期:高、低)的混合设计(其中社会阶层为被试间变量),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被试在两种不同回报预期条件下,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回报预期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预期目标有较高的回报水平时,高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差异不显著。当预期目标有较低的回报水平时,与高社会阶层相比,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减少。说明回报预期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7.
为了从性别差异视角探讨男性和女性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观社会阶层、刻板印象威胁以及认同管理策略,通过整群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选取了275名外来务工人员作为被试,讨论了外来务工群体在性别差异中的典型差异性。结果表明:(1)外来务工群体的主观社会阶层影响认同管理策略的选择,相较于客观社会阶层指标,主观社会阶层与认同管理策略和刻板印象威胁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其中性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不同性别外来务工群体主观社会阶层与刻板印象威胁具有典型差异性,群际接触存在性别差异。(3)该群体的群际接触数量、接触质量与刻板印象威胁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分化抑制因子-1研究的回顾,阐明了分化抑制因子-1在细胞分化、增殖、肿瘤的发生、侵袭、血管生成和抗凋亡中的作用,认识到分化抑制因子-1作为肿瘤治疗重要靶点的前景。并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在分化抑制因子-1认识过程的体会和展望,认为用哲学的观念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深化认识,获得更加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79.
张康之  张乾友 《学海》2008,1(1):73-81
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相似文献   
80.
中韩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锡政  叶克林 《学海》2008,(3):115-119
本文粗略比较了中韩两国各自工业化阶段的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并基于韩国案例阐发可供中国社会发展借鉴的一些经验及其意义.韩中两国在历史上的20年中均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韩国:1960-1980;中国:1980-2000).在中国,虽然农民阶级规模发生了巨大萎缩和工人阶级数量已经缓慢减少,但就其社会人口比重而言,农民和工人两大阶级仍是基本的社会阶级.目前中国仍然保有社会主义社会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在韩国,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已经大量减少,与此同时,工人阶级数量却在上升,但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预言相背离的是,中产阶级已在不断壮大.由于不动产拥有者阶级的兴起、不同地区不动产价格差距的悬殊、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及其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临时工的涌现等原因,自1990年代以来韩国的社会不平等日趋加深.中国经济总量的继续增长也许最终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中国学者需要关注韩国经验,也即韩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所遭遇的社会不平等的日趋增长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