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6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74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468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521篇
  2011年   573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35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曲可佳  邹晓燕 《应用心理学》2006,12(1):73-76,83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对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间相关显著,权威认知水平高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高,权威认知水平低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低;(2)五岁儿童权威认知与自主性三个维度间相关均显著。权威认知水平高的儿童,其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水平高;权威认知水平低的儿童,其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水平低。  相似文献   
992.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幅美得几乎让人窒息的照片,是关于梁家辉的。这种拍摄可能未经主人的许可,但不影响梁家辉在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甚至于使他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993.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  相似文献   
994.
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何以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指归于何处?又如何能保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持续后劲?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在本质上命系于社会公正或公正的社会环境。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是一个交融渗透、共生互动的德性共同体。  相似文献   
995.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正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西社会公正理论得失的探讨,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公正观的基本内容。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正观,既要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并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96.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迷信思想应该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但仍然有一些父母荒唐愚昧地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迷信上,致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的孩子们,心灵不知不觉地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学习成绩好全靠老坟保徐兵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他读小学时开始一  相似文献   
997.
一个人要相对自如地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必须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并以此规范自己的一生,否则必将“寸步难行”。这样的伦理道德都是源自于天主给我们的启示,由先知、先圣、先哲、先贤们总结出来的。因此,不论是什么民族、国籍、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在伦理上都可找到一些共性,也就是这些共同点,正好是我们教友和教外朋友的对话基础,也是引导教外民众皈依天主的一个入口。所以,为了开展福传,我们首先要熟悉本地的传统伦理和基督伦理,并能从中归纳出共同之处,和分辨出差异之处。毫无疑问,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传统伦理与儒文化极为密切,在历史…  相似文献   
998.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果茨基理论为社会建构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建构论从维果茨基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从多方面丰富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思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沿袭了维果茨基的反叛精神,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倡导的认识论和发展观,借鉴了维果茨基提出的工具论和方法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预设进行了根本性动摇和冲击  相似文献   
999.
汪新建  俞容龄 《心理科学》2006,29(1):233-235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能力的概念为国外研究者广为接受,有关社会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扩展,西方学者对社会能力的定义和测量、对教师期望、成绩差异、危险行为以及对社会能力的结构、作用和培养方案进行的探讨,极大地增进了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对于儿童社会适应和认知发展的理解。西方学者关于社会能力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00.
纪海英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06,29(1):225-227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学习和发展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标志着其研究范式的转变:从新行为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本文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五条基本原则,对他的社会认知理论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其主要的理论原则、论点,以及心理学构想不仅与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一致,还与关于人类活动的行为主义的观点相对立。因此,对班杜拉研究成果的准确解释于教学、科研和学术成就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