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4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241.
秦淮空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意象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变迁,民国年间其面貌和文化内涵都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大众娱乐为主体的俗文化构成秦淮文化空间的主体,作为现代化明显标志的新政府机构-南京市政府成立伊始,便开始秦淮大众文化空间进行治理和改造,以塑造城市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242.
陈家建 《学海》2022,(5):53-63
基于经济学的不完全契约思想,“控制权”理论从目标设置、考核验收、激励分配三个维度研究政府组织的结构特征和运行逻辑。近年来,在中国政府治理的研究中,“控制权”理论被广泛运用,在组织结构、政策执行、项目制三个领域中都有大量研究借用“控制权”理论进行分析,学术影响显著。但是,学界对“控制权”理论的运用条件和适用度还缺乏深入讨论。同时,从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来看,“控制权”理论忽视了组织内非均衡权责的特征,仅从“控制权”的角度难以完整讨论中国政府治理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43.
《中国宗教》2004,(4):62-63
  相似文献   
244.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整合而成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它实现了部分医疗行为在网络空间的闭环运转。这将私密或封闭空间的诊疗行为转为公共空间中的展示行为,增强了医生诊疗的表演性,从而使得医疗行为可能偏离行医宗旨;同时强化了医患沟通的中介化与平台化属性,使医疗监管的主体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相关网络平台。这都对医患社会心态治理提出新的挑战。为此,应面向智慧医疗的新形态探索网络医患社会心态特有的网络动力学机制与医患关系治理模式,并以网络医患社会心态治理为例探索心理学介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45.
《世界宗教文化》2021,(2):95-102
本文对新冠疫情中英国国教(即英格兰教会)的应对举措进行分析。英格兰教会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新发展甚至是新变革,同时也遭受了冲击和影响。在"国家-宗教"关系方面,英格兰教会及其他宗教团体与国家机构的互动折射出了英国宗教"硬治理"和"软治理"的深层特征与传统,同时也突出了英格兰教会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46.
情感动员是邪教组织欺骗痴迷者的重要途径,一般包括三个层次,首先,通过情景构建和认同塑造实现情感唤起;其次,通过话语策略激发情感共鸣;最后,通过网络谣言完成情感扩散。应对邪教组织情感动员,要破立结合,教育群众正确认识宗教现象,培育家国情感,解构邪教虚假情感,削弱邪教情感传播力等,最大程度减轻邪教对社会与家庭的危害。  相似文献   
247.
《科学与无神论》2021,(1):46-5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宗教传播方式也变得愈加跨区域化和超时空化。在此情形下,以多民族、多宗教为特征的云南跨境民族地区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互联网基督教跨境传播的影响和挑战,这给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和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为此,迫切需要从发挥各民族群众的力量、提升宗教事务管理能力、开展法治建设、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以及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48.
《科学与无神论》2021,(5):32-38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针对农村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采取针对性举措,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隐患,实现宗教工作由"治标"向"治本"深化,使得宗教治理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49.
250.
谏诤谏议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探索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和精华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世""善治""天下大治"的社会理想。如何避免人君之失和朝政有阙,如何使谏言谏议以"制度"的形式于明君有所辅翼,于善治有所裨益,古人在传统政治体制之下做了有益探索,体现了其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匡正君失、约束君主、制衡专权的积极作用。但究其实质,主要是服务于君治,其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权力者的从政风格与政治胸襟,不过是君主一人之治的权宜之举,必然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与新时代的中国之治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