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4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152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291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609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631篇
  2011年   686篇
  2010年   418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王忠禹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目前我国的形势,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需要全国各族各界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宗教界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多做贡献,是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希望大家通过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精神,通过交流各宗教团体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3.
164.
165.
166.
为探讨社区矫正人员的表达抑制、抑郁和社会适应三者间的关系,采用情绪调节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以及社会适应量表对漳州市269名矫正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 25~40岁之间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得分高于40岁以上的社区矫正人员,女性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男性.已婚、未婚以及离异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7.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168.
直觉主义认知逻辑IEL不仅为邱奇–费奇悖论提供了解悖思路,还促进了直觉主义认识论的研究。IEL的构建旨在遵循BHK解释,以“直觉主义知识就是证实的结果”作为核心观点,接纳A→KA和KA→??A。IEL的预期解释借助“证实”概念给出了“直觉主义知识KA的证明”的定义,并以此扩展BHK解释。但直觉主义逻辑依赖于直觉主义数学,这使得BHK解释的核心在于对构造性证明的要求,基于此,IEL的预期解释偏离了BHK解释的初衷,进而IEL未能达到预期构建目标。通过对KA作新解读,能引出直觉主义真和经典真之间不同程度的真,IEL系统的一些重要内定理也将获得新理解。此外,关于IEL系统对应问题的一个猜测被提出来。  相似文献   
169.
黄翔 《哲学分析》2023,(1):134-147+199
激进生成认知(REC)认为心灵和认知的基础性状态和功能无需操纵表征内容,并坚持这种“基础心灵”的存在对认知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来说是革命性的。REC的革命性特征受到一系列质疑。一些学者认为REC难以替代表征主义因而其革命无法成功;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拥有内在主义特征因而难以具有革命性;还有学者认为它不符合革命性科学理论的标准。在分析这些质疑之后,可以提出一种以批判性能力为出发点来理解REC的革命性的新方式,并探讨该革命性会带来的更强的概念整合能力、更为宽广而融贯的自然主义和丰富的哲学后果。  相似文献   
170.
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代表了一个“好”社会理想的两端:公正是最低限度的好社会,而和谐是最大程度的好社会。对于社会的和谐运行来说,制度公正是基本要求,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发育公民的另一种道德内驱力——仁爱之德。而发育公民的仁爱之德,必须从构建公正的制度规则和坚固制度公正这个道德底线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