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8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877篇
  695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507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59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实验1采用3×2×2 的混合设计, 考察4~6岁幼儿获取全新信息时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及其特点。结果显示:(1) 4~6岁的男孩和女孩均表现出对高面孔吸引力者的选择性信任。(2)在选择性信任程度方面:5岁比4岁高, 而4岁和6岁之间、5岁和6岁之间则相同; 女孩在询问任务中比男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信任, 在赞同任务中则相同。那么, 幼儿的这种选择性信任是否受到信息正确性的调节?为此, 实验2采用2×3的被试间设计, 探讨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对4~6岁幼儿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确性为50% vs. 50%条件下, 幼儿未对信息提供者产生选择性信任; 在正确性为25% vs. 75%条件下, 幼儿对提供较大正确性信息的低面孔吸引力者产生了选择性信任。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息缺乏时, 4~6岁幼儿普遍存在有偏见的选择性信任; 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社会偏见因素的影响。(2)在信息明确时, 4~6岁幼儿也能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性信任。  相似文献   
902.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伦理“断裂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理 论框架。这一问题轨迹,表现为“社会发展-道德问题-社会性问题-伦理断裂”。调研发 现,中国独特的伦理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诸多社会问题与西方问题 症状相似以及社会学意义上的数据类似,但是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伦理断裂”,伦理社会 并未解体。在问题症状与发生学相似的背后,是二者实质性的差异,它表现为家庭伦理对 原子式个人的遏制;“无伦理”的市民社会并没有成为现实,伦理社会有机体仍然相互 关联、贯通。然而,当代中国社会仍面临着伦理断裂的诱发性问题,包括道德贱民的产生 、市场契约—信用的盛行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伦理亏空。  相似文献   
903.
从契约制定过程角度,探究个体制定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制定宿舍契约能提升宿舍人际信任,认同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契约参与度不但能提升被试对其他被试的情感(善心)和认知(依赖)信任,而且能提升被试在信任游戏中对其他被试的信任行为; 并且认同感在前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综合两个研究结果,契约参与度能提高对共同参与制定契约的同伴的信任,且社会认同能解释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904.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下社会大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通过启动实验考察因果报应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接纳是一种客观存在,55.83%的被试知晓因果报应,33.81%的被试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10.09%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23.67%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22.96%的被试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友。(2)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能显著地抑制厚黑行为,中性材料的启动不能抑制厚黑行为,因果报应启动的内容与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因果报应启动能更显著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因果报应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内核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性,因果报应观念应建设性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所用。  相似文献   
905.
为考察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安全感量表和攻击问卷对54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羞怯、攻击和社会比较倾向三者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三者分别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2)羞怯对攻击的直接效应显著;(3)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06.
"美德""文雅"与"荣誉"是18世纪英国三种重要的伦理话语,它们在18世纪英国的同时存在以及围绕它们所展开的论争,部分反映了当时的英国作家们对商业社会发展带来的道德冲击所做出的回应,但即便最热切的现代社会的辩护者也没有毫无保留地拥抱一个完全由利益所支配的世界,相反,他们试图寻找与这个时代更契合的伦理原则。文雅话语的兴起,既反映了强调禁欲、献身和自我克制的传统美德观念在这一时代所遭遇的危机,也表明了人们关切的重心已由政治和宗教生活转向了日常的社会交往,文雅成为规范人际交往的新的社会风尚。而围绕荣誉所展开的持续论争并没有使利益战胜荣誉,相反,无论荣誉原则的批判者还是辩护者都仍然肯定荣誉作为人之高尚行为的动力。休谟和斯密通过重塑美德概念来消弭美德与文雅、荣誉之间的紧张,但他们的这种重塑事实上使美德完全建立在文雅和荣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07.
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建者。全文按照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脉络, 在简单介绍了行为金融学诞生的前提条件及理论基础之后, 详细介绍了塞勒等学者关于股票的输家-赢家效应、封闭式基金之谜以及股权溢价之谜的实证研究及其理论观点, 展示了塞勒等学者如何巧妙地以真实金融市场上的产品以及投资者的行为为样本,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提炼以及模拟, 揭示出投资者的信念、情绪等心理因素是导致上述金融“异象”的主要原因。对这些现象的研究, 使得塞勒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研究的窠臼, 倡导了金融学研究中关注个体行为及心理因素的研究取向, 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908.
基于记忆再巩固理论的恐惧记忆提取干预范式被证明可以有效消退恐惧记忆, 能克服传统消退容易复发的缺点。该范式通过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激活原有恐惧记忆, 使记忆重返不稳定状态, 随后在再巩固时间窗内实施干预则能改写原有记忆。目前该范式起作用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在现有的人类研究和动物研究基础上, 总结了杏仁核、前额叶和海马三个脑区在提取干预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该领域研究的争议点, 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09.
谢莹  李纯青  高鹏  刘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990-1004
研究以直播营销为背景, 引入产生于通讯领域的社会临场感概念, 在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直播营销环境下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和构成; 之后基于从众消费理论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的认知机制; 进一步, 根据社会临场感理论探讨自我建构和消费者-主播关系强度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最后基于社会助长理论, 利用神经科学方法客观性和“过程测量”的优势探索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的情感机制。研究将揭示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行为的机理, 为直播播主和电商卖家提供指导的同时, 帮助消费者了解自我, 以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相似文献   
910.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授权型领导的正面影响, 然而, 新近的研究表明授权型领导可能也会引发潜在的负面效应。针对此问题, 首先界定了授权型领导的概念及其核心特征。其次, 基于双重任务加工效应、角色理论和内隐领导理论, 阐释了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的理论机制, 并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授权型领导的有效性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现。最后, 提出了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