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裘梧 《中国道教》2007,(2):10-11,17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古代的思想家们对这一理念多有发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和谐思想,深深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观念与生活中。《道德经》对和谐的阐发别开生面,处处流露着  相似文献   
32.
在文化、社会和人际互动情境下研究行为已经成为人格研究的趋势之一。社会关系模型(SocialRelationModel)源自人际知觉研究领域,它能够分析成对数据,在人际互动关系中分离出行为者效应、目标效应和关系效应。这种研究理念和研究策略不仅契合在社会关系背景下研究人格的理论取向,而且能为实现这一取向提供更为精当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文章通过介绍社会关系模型的含义、方法和应用,以期为研究人格差异的稳定性与变化性问题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33.
庄穆 《现代哲学》2001,(3):36-40
人的存在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个体人的存在。每一个体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选择和满足其自身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行为中的存在,这是人性的基本,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但个体人的存在又不是独立于或超越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个体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选择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满足与选择。所以,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在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连结,就不能构成社会;反之,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个人也无法选择和满足其需要,因而也无法存在。这样,由个人到  相似文献   
34.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结构在逐渐小型化。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马上或者已经步八老年阶段,而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子女的这一部分失独家庭严峻地面临着经济、精神、照料等诸多养老问题。本文从该群体的现状分析八手,指出长期以来对于失独家庭养老政策的严重缺失,长期照料问题紧迫凸现,进而提出探索建立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  相似文献   
35.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价值观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与幸福感密切相关。认同自我增强价值观, 即关注个人利益, 可以让人体验到波动的幸福感, 表现为短暂快乐和消极情绪的交替循环; 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 即切实关心他人利益和福祉, 则可以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感, 表现为一种持续的充实、和谐、宁静的状态。就作用机制而言, 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的个体可能对自我威胁信息有较少的防御性反应, 体验到更多的社会关系导向的情绪, 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从而获得持久的幸福体验。未来的研究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考察自我超越价值观对持久幸福感的作用, 系统探讨二者之间的其他潜在机制, 并通过开展自我超越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36.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交往是表征人在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及作为其产物的精神交往等社会关系总和的整体性范畴。个人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不断通过交往确认自身的本质力量、审美旨趣和价值关怀在社会中的回应和反响。正是在交往中,人通过与他者的相互作用反观自身,并不断地调适自身,从而在交往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然而,在商品化逻辑的冲击下,货币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殖  相似文献   
37.
社会关系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至家庭研究领域,并在多种家庭关系的研究中加以应用和拓展.在该领域中,社会关系模型主要采用循环设计,将变异分解为个体水平、关系水平和家庭水平的效应,也可以分析个体水平和关系水平的互惠效应,代际内部和代际之间的互惠效应,以及家庭成员的相似性等问题;其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单个家庭效应值的计算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两种.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体现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三人家庭数据的处理、各效应的外部效度指标以及缺失值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38.
具身认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关系与个体水平的认知一样都包含了具身方面, 这一问题最直接的解释框架是关系模式理论(Smith, 2008)。Fiske认为人类有4种基本关系类型:公共共享(CS)、等级排序(AR)、平等匹配(EM)和市场定价(MP), 前三种都是具身的, 与不同的具身线索存在联系, 也得到了实证支持。当前具身社会关系研究存在不足, 例如解释范围有限、缺乏整合和深入研究等。未来可以从婴幼儿的发展性研究等入手。  相似文献   
39.
张连云 《心理科学》2013,36(4):922-927
为考察、检验学业成绩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问卷、依恋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调查了4—6年级438名儿童。结果表明,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亲子依恋、同伴拒绝分别在学业成绩与儿童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教师接纳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亲子依恋、同伴拒绝、教师接纳在学业成绩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时,三种社会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教师接纳、同伴拒绝和亲子依恋是学业成绩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0.
爱心漫溢的作家冰心曾说过:“漫漫人生路,善良在左,悲悯在右。”善是什么?伦理学上说:“善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而悲悯,顾名思义,就是悲天悯人,是一种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