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距离乃是伦理的前提,而加速度使得距离在当今人际关系建构中的作用变得复杂,既对社会认知又对共同体认同(团结)产生了挑战,从而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紧迫话题。借助维希留的"距离污染"概念可以阐明高速度座架对人类生存提出的许多重大挑战:不断加速的世界面临"世界孤岛化"(即地点被封闭);资源分配空间不平等;社会关系虚拟化;地方意义消解,这些挑战使得基于空间的生存变得抽象,从而驱逐了伦理。这些挑战是今日伦理学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它既是今日伦理主张的前提条件,又是其必须面对的人类生存难题。  相似文献   
52.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SEQU)、社交焦虑量表(SASSCS)、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及人际信任量表(ITS)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2)人际信任能够调节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直接作用,具体而言,与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相比较,较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的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3.
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抑制自己参与同伴互动并表现出独处的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交动机,社会退缩行为包含多种亚类型,其中社交回避行为这一亚类型指儿童总是表现出主动避免各种社交场合的行为。总体而言,社交回避是目前研究最少的一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儿童本身较高的抑郁感所致,而研究者已开始尝试以间接和直接的方式测量其水平。来自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分别表明,社交回避儿童面临着最高的适应风险。鉴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广泛前景,未来的研究亟需关注社交回避影响儿童适应的过程机制及其年龄发展特点,测量工具的进一步开发,直接的跨文化比较以及社交回避的干预方案开发。  相似文献   
54.
研究提出了一种简洁的适于混合计分的非参数认知诊断方法—曼哈顿距离判别法(MDD),将HDD纳入MDD框架,通过模拟和实证研究考察了MDD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MDD简单易解, 适于混合计分情境,0-1计分时,HDD是MDD的一个特例;(2)MDD的判准率较高,三种判别方法差异极小;(3)MDD具有非参数方法不受知识状态影响、对样本容量无依赖,与属性个数关系不大等特点;(4)MDD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为CDA走向实践、走向课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5.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6.
摘 要 使用安戈夫法界定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标准。结果发现,筛查评估问卷中8个及以上题目持肯定回答即可评估为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实证区分效度中正常使用者检出率为12%,问题性使用者检出率为91.1%。基于安戈夫法的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工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测量属性,可用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筛查评估。  相似文献   
57.
社会排斥损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 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 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排斥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 突显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网络中的一些核心脑区都参与了社会排斥各阶段的情绪和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以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为基础, 以脑网络方法为手段, 探索社会排斥神经机制, 预测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58.
蒋多  何贵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7,(11):1992-2001
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产生不同结果的多个备择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无论决策结果涉及的是金钱、健康、环境或是其他事物,它们都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在谁身上等,这些属性会和结果量一起影响人们对结果效用的评价和对备择方案的选择。以往有关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决策的理论分别探究结果的概率属性、时间属性和人际属性如何与结果量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效用评估与选择,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决策模型。然而,心理距离理论则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时间、空间、人际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风险、跨期和社会决策模型有可能经由心理距离而得以统一。近几年来,众多研究围绕这一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各种心理距离的同质性,探索了基于心理距离的心理折扣现象及其规律,探讨了时间、概率、人际、空间距离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特征决策的研究,探索心理距离之间的替换率和通币问题,探究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以期形成统一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9.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青少年体像满意度的影响和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量表、体像比较量表、体像不满量表和自我客体化量表对1469名中学生(736名男生,733名女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体像比较显著正相关,与体像满意度显著负相关,女生体像比较与体像满意度显著负相关,男生则不显著。(2)女生社交网站使用通过体像比较的部分中介作用预测体像满意度,且体像比较的中介作用受到自我客体化的调节。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女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体像满意度关系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指导青少年女生积极健康地进行网络社交活动。  相似文献   
60.
为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认知评估、自我调控和网络社交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心理需求量表、网络利弊权衡问卷、自我调控问卷和网络交往问卷对50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心理需求可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交;对上网的好处和代价认知评估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自我调控在心理需求和网络社交间起调节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显著影响网络社交,对上网的好处和代价认知评估在二者间起中介作用,自我调控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心理需求影响网络社交的内在机制,可为网络时代大学生进行健康网络社交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