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4篇
  4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欢欢的妈妈要命也没有想到是自己那粗暴的一巴掌煽出了儿子的社交恐怖心理障碍。那天欢欢打电话给我诉说了他的苦恼困顿。他说:“他性格内向多思胆怯谨慎小心,上高三后,面对众多学习成绩比自己强的同学,自信心越来越不足。不知怎的,这两年,他与同学交往特别困难,一和同学说话就脸红心跳,学习上的疑问也羞于问老师。尤其是当他看到女生,恨不能躲到地底下去。”为此,他精神恍惚,学习成绩急速下降,面对高考的倒记时,他心急如焚,但又无法摆脱。  相似文献   
332.
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对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192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调查,探讨了家庭功能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依恋回避、社交焦虑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两两相关;(2)家庭功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3)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分别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功能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33.
语言使用模式能反映心理状态和精神病理学特征。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语言使用模式存在差异, 识别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有助于抑郁症的预测和诊断。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和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均表明, 抑郁症患者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消极情绪词, 更少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和积极情绪词。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一些抑郁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语言标志。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确认更具抑郁特异性的语言标志, 并进一步探索语言标志与抑郁症状间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334.
魏晋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玄学兴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明教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受伦理思潮的流变影响,服饰礼仪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出现不合名教礼制的反叛和个性化发展.研究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可以使我们从服饰和伦理两个层面把握传统文化,为当前服饰时尚审美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35.
袁可  闫波 《美与时代》2013,(6):54-57
国内的社交网络虽然大多是模仿和拷贝国外社交网络的形态模式,但由于设计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生存目的、生存环境、生存行为和生存条件的协调关系的文化形式,网页界面的差异仍然受到不同社交方式、文化背景等差异的影响。优秀的SNS界面设计不仅需要对网页的视觉元素、信息架构等常规因素做本土化需求的移情设计考虑,而且需要对网页做出沉浸式交互的优化,这也是未来社交网络将线上社交生活和线下人际管理真正实现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36.
《世界宗教文化》2021,(2):25-32
临终礼仪是攸关生死的生命礼仪,也是古代丧礼仪程的前置环节。早期儒家基于上古临终关照实践而书写的临终礼仪,集中记载于《仪礼·既夕礼·记》和《礼记·丧大记》之中。临终礼仪从迁居正寝开始,有斋戒、去乐、更衣、祈祷、探问、属纩、招魂等仪节,体现着对临终者身体照护、心理关怀和终极关切的临终关怀理念,蕴含着古人慎终、正终和善终的价值观念。早期儒家的临终礼仪书写与儒者自身的临终生命事件可以对观,从中可以看出,早期儒家既遵循临终礼制规范而强调正终,又有超越生命礼俗的价值祈向和临终抉择。现代人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临终难题",应从对传统临终礼仪及其临终关怀理念的重新审视中,获得推动当下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事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37.
肖崇好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1,34(2):289-292
社交恐惧图式理论、社交恐惧模式、和社交恐惧认知行为模式等认知理论,都认为社交恐惧产生于不良的自我图式。为了探讨社交恐惧个体是否具有不良的自我图式,要求40名高社交恐惧个体和30名低社交焦虑个体完成了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任务。结果发现:高社交恐惧个体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低社交恐惧个体,但在内隐自尊上,他们都有着积极的自尊,且无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不支持社交恐惧的认知理论。根据自我呈现理论讨论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38.
岳帅 《佛教文化》2013,(2):124-124
“合十”又称“合掌”,是佛教徒常用的生活礼仪。“合十”就是透过肢体的动作,端正仪容,清净身心,在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修持佛法。具体做法就是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  相似文献   
339.
历史上,佛陀造像出现之前,很早就有佛教僧团供奉佛舍利的传统。在我们熟悉的佛教寺院建筑出现之前,很早就有保存佛舍利的佛塔出现。本届论坛举行的佛顶骨舍利供奉与瞻礼仪式,使我  相似文献   
340.
童年中期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冬梅  周宗奎 《心理科学》2006,29(1):194-197
在一年期间追踪调查了412名3、4、5年级儿童,探讨了同伴关系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男孩而言,友谊质量上升,1年后测得的孤独感显著降低;友谊质量下降,1年后测得的孤独感显著增强。对于女孩而言,社交自我知觉下降,其1年后的孤独感显著增强;社交自我知觉稳定组的孤独感显著降低,社交自我知觉上升组的孤独感最低。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因性别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