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诗曰:真主造化有奇缘,诚蒙厚爱入寺院。脱却忙碌奔波苦,壬辰龙年时运转。喜借东风成大事,努力工作小贡献。应答祈求随人意,感赞安拉信仰坚。又曰:花甲须飘多荣幸,求学前黄古寺中。大殿危危残尘落,众盼维修力不从。无意用词重三遍,主佑大事一举成。感赞执掌幽玄者,襄助仆人显大能。时间过得真快,2014年的春节来到了。2月4日晚上,我在大殿上礼完宵礼拜后,望着落在地上的砖尘,思绪萦绕,回到卧室,夜不  相似文献   
22.
复活节是充满喜悦的庆祝,是喜乐的时刻。对于基督徒来说,复活节更意味着一个完全的、圣洁的新生命的开始,这也是复活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4月5日是复活节,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截然不同的两个节日,清明节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复活节传达着基督徒的喜乐和盼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北京基督教海淀堂准备了各种形式的赞美、敬拜和布道  相似文献   
23.
基于天人关系,荀子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性出发,对其社会分层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了哲学论证。以“礼”为核心和标准,荀子把社会分层划分为社会等级分层与社会职业分层两个层面。荀子把“礼”的功能———“群”与“分”,特别是等级差别之“分”作为社会分层的手段,以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
开堂喜音     
《中国天主教》2003,(1):51-51
天津教区西青区边村新建教堂祝圣 2002年11月9日,天津教区石鸿臣主教主礼,为西青区李七庄乡边村新建天主堂举行祝圣礼。20多位神父参加了共祭,1000多名教友恭与了祝圣大礼。 祝圣仪式结束后召开了庆祝会,刘行杰神父代表石主教作了书面发言,市宗教局王万钧处长、西青区统战部王大鹏副部长与会祝贺并讲了话。 西青区李七庄乡边村天主堂始建于1918年,文革  相似文献   
25.
王兴周 《现代哲学》2012,(6):98-105
荀子认为,"群"使人得以生存,重建社会秩序的目标是"群居和一",包括群的质量保证和群的规模扩大。"明分使群"是荀子建构社会秩序的形式,"分"使"群"成为可能,社会等级秩序和职业分工体系构成了"明分"的主体内容,二者纵横交错,构织成一张社会秩序网,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义"又使"分"成为可能,"义"代表"公",也就是"群"的利益和价值;"义"的对立面是"利","利"代表"私",也就是"己"的利益和价值;荀子希望建立群己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为他重义轻利但不弃利;荀子比孔孟更加无条件地强调社会利益,比孔孟更为右倾。荀子认为"礼"使"义"成为可能,"礼"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路","乐"和"刑罚"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两条"辅道";和孔孟不同的是,荀子认为"礼"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外在的、人为的、强制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6.
陈龙 《中国宗教》2022,(3):76-77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考证,对元明两代西方天主教音乐传统与我国本土文化传统相遇后呈现出的“入境问俗”现象进行考察,以澄明其本土化实践的史实。一、元代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一)蒙元时期的天主教音乐元朝政府定都北京后,在宫中设“崇福司”专管教中事宜,传教士享有诸如国家俸禄、赐予爵位、不服兵役和减免纳税等特殊礼遇。  相似文献   
27.
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的神圣性价值之源。郝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论语》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値。本文同意芬格莱特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论语》中礼观念的神圣性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的,这个历史情境与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夷狄入侵的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28.
《左传》、《晏子春秋》都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贤相晏子的引《诗》事迹.晏子熟谙于诗,具有深厚的《诗》学修养,他常常引《诗》劝谏统治者重德修礼,表达了对齐国政治生活中的德、礼期待.齐人、鲁人的用《诗》有着较大的差异,鲁人用《诗》多表现出对礼乐仪式的追求,而齐入用《诗》多重于政治劝谏,显现了极强的现实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29.
艮斋田愚代表了朝鲜王朝末期儒者抗争外来殖民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他的思想以朱子学为主,兼综畿湖学派,创造了“性师心弟”、“性尊心卑”等学说;他的性理学着重在坚守传统伦理,为民族国家奠立社会基础;发挥东方学术的宗教意味,为士人安身立命寻找理论基石;坚持义利之辨,反对新学的功利主义。晚年特重修持实践,诠释传统礼仪,阐扬宗法文化,为保存传统文化作了最后的抗争。  相似文献   
30.
东周时期,针对礼文的形式化弊病,儒家苦心孤诣,力图匡救时弊,强调礼的根本在于内在精神。儒家礼学思想,从"礼物"上表现为一种"尚朴贵质"论,此即《天子建州》"豊(礼)之于宗庙也,不腈(精)为腈(精),不美为美"所蕴含的礼学观;就"礼仪"而言,则体现为"重情",重视人的诚敬之心与内在德性的取向,此即《天子建州》"义(仪)反之,腈(精)为不腈(精),美为不美"所体现的礼学观。儒家力求在历史发展中,礼乐能够质文统一、情文俱尽,简文"礼者,义之兄"即体现出这种礼文质兼善、和谐相济的礼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