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宣扬护生劝善,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近年精心翻印了《护生画集》,流布人间,实在是一项有益众生的善举。《护生画集》始作于1928年,是丰子恺为老师弘一和尚(李叔同)50寿时,以漫画形式所绘制护生画50幅,弘一60岁时,依前例续绘护生画60幅。二集合订一册,共画110幅。每幅都配有弘一的墨书题画诗,意景深邃,图文并茂,堪称双绝。第二本画集问世后,弘一与子恺约,护生画当续绘;70岁绘70幅,刊第三集,……遗憾的是画未了,弘一竟在1942年(63岁)辞世! 这部漫画的宗旨就是“斥妄戒杀,显正护生”。  相似文献   
22.
家振 《佛教文化》1995,(4):12-12
本期“中心插页”上赵朴老手书的文章,是沈钧儒老先生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在江苏高等看守分所第二号室写的。当天,沈老与李公朴先生探讨“主张坚决,态度和平”的含义后,应公朴先生邀,写了以上八个字的条幅,并作此文以说明。  相似文献   
23.
本文着重探讨《吕氏春秋》一书中为帝王治国提供驾驭臣民、巩固政权的执一统众之术。《吕氏春秋》把用众与慎势作为君王保持至尊权利的根本方法,而把正名审分作为控制社会各阶级、阶层使之安分守己从而达到政治稳定的手段,在用人政策上亲亲与尊贤兼采,在价值取向上重义与尚利并用。《吕氏春秋》从维护君主独裁制度出发,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广泛吸取先秦各家有关治道的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杂家”帝王术。  相似文献   
24.
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  相似文献   
25.
曲世宇 《法音》2003,(5):34-37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世亲菩萨最初是从一切有部出家,学习《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学,因此常以小乘驳难大乘。后来吸收了一些经部的知见,对小乘就略觉不甚满意,从其所著小乘佛学代表作《俱舍论》中即可略窥端倪。适逢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示以《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所说经》,遂回小向大,转弘大乘。世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26.
聚云吹万禅系与双桂破山禅系是明末清初巴蜀最有影响的两支禅系,然破山禅系研究者多,吹万禅系则至今尚无专文研究.本文以详细的资料收集为基础,系统考察了此一禅系的兴起、禅法特征、传承情形以及宗教影响等等,填补了明清禅宗史研究的阙如.  相似文献   
27.
在《佛教文化》期刊社接到的读者来信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令编者们越来越注意,这就是读者自发地就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探讨,主动写文章发议论,对于佛法如何与现实人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探索精神。其中有两个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佛教是不是迷信?佛教与气功等“社会热点”有什么关系?这期发表的头一篇《佛教不是迷信》,就是山东省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专家的来稿,另外从第4期发表浙江李赓扬先生关于佛教与气功的文章后,读者有关这一话题的来稿就更多了,本期也选发了一篇。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论文”,不拿架子,少引经据典,但往往很有动人之处,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这些读者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反求诸己、现身说法,不是一听到别人批评就跳将起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不是讲些大道理而己,而是以亲身体会娓娓道来。以上这种良好态度我们往往习惯称之为“科学态度”,其实对真学佛的人们来说,勿宁说是“佛法态度”更贴切 。愿我们大家多多反求诸己、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28.
陈来 《哲学动态》2023,(2):43-51+128
梁漱溟受熊十力的启发寻求“见体”,肯认熊十力曾实有过见体经验,并对他的见体论予以充分的肯定。“见体”意味着超越能所、内外的分别,是本心性体的呈现。熊十力认为“见体”为儒佛两家学问的根本,但其差别在于佛家否认凡夫能够“见体”。对此,梁漱溟认为儒者能够在凡夫位上“见体”,因为一体性是一种先天本性,人通过理智超越了动物性本能、破除局限之后,人心就能恢复其先天的一体性。梁漱溟把熊十力的“见体”置入自己的一体论哲学当中。就儒佛在“见体”上的异同而言,梁漱溟认为佛家讲“圆复一体”,是在“体”上复归于一体;儒家讲“情同一体”,是在“用”的层面达到一体。两家达到一体性的层次不同。造成此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佛家力求通过极深的修行破除“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而儒家则不要求破除“俱生我执”这一人类先天本能,但主张以心主导形体并超越形体的束缚。儒家立足于现有生命的最高可能,去求“彻达宇宙生命的一体性”。从功夫上说,佛家以实证本体为功夫修行的结果,儒家则以“见体”为为学和功夫的开端。  相似文献   
29.
徐梵澄先生以为"道"之理念,实则乃二原则而已,即人与自然,二原则合之便是这超上之"道",也可以称之为"天意",表之为"世界进程中的合理性"(康德)。老子之"以正治国"与孔子"为政以德"不异,一反一正,合之为事体之全。"执今",乃为"理"在三时一贯中,且有"得道者"之承担。"明大于智",是在说一精神经验的道理,即"静则生明",此"明"是真理之明,需"去私欲"而得。本书以"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结束,合宜,因其与卷首"恒道"无殊,实一"善生"理念的敷陈与流衍。  相似文献   
30.
编辑先生:你们好!我是一位回族女青年,由于家庭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以及求得我回回民族的延续,我一直想找到一位同民族的人结为生活伴侣。只是至今未得如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