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6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0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在其哲学体系中较为复杂。佛教最早的经典四《阿含经》中,对“缘起”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释迦牟尼生前没有著作,其思想是由弟子们凭记忆流传下来的,因口耳相传便免不了流传者以己意而有所增改,所以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我们认为,四《阿含经》中的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众生进行分析而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类:“因缘和合缘起”说,“  相似文献   
42.
行方 《佛教文化》1994,(2):47-47
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个内陆国家。人口近760万,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 早在18世纪末,奥地利学者就因对语言(梵文、巴利文)的兴趣注意到佛教。随后一些学者出自旅游、传教、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方面介绍或研究的目的,相继对佛教进行了专题或综合研究。其结果逐渐呈现为南方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两大类研究,后者又分为印度佛教哲学、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三个分支。由此出现了拥有世界影响的佛教研究专家:纽曼(1865—  相似文献   
43.
科学哲学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禹宽平的《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之后,读者纷纷来稿,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从中西研究传统的历史差异及科学哲学与诺贝尔奖的历史关系、方法论关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呼吁中国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44.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与方法探讨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100700)刘艳骄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包括中医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中医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三大部分。中医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哲学理...  相似文献   
45.
与还原论若即若离—中医科研方法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理解与处理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使研究工作既能符合宏观上的辨证要求,又能满足微观上的诊断标准;既体观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又要有现代药理研究中微观针对性的成分。达到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的协调统一,乃是中医研究工作的较为合理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6.
综合集成方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7.
肖永奎 《哲学动态》2015,(4):107-108
<正>2014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孔子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张立文教授执教五十五周年暨‘和合学与中国哲学创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召开。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媒体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会议肯定了张立文教授对于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围绕着学派、和合学与中国哲学创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8.
应韩国国际仙道交流振兴院的邀请,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副会长等2人于10月7日至12日赴韩国参加了首届中韩仙道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同时参加研讨会的中国学者还有陕西省社科院的两位道教研究专家。这是继任法融会长于去年6月率团访问韩国后,又一次高规格的中韩道教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49.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是每个人的居所,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对古建筑的考察和回顾,不仅是在见证祖先流传给现代人的历史瑰宝,而且还赋予了现代人审美创造的动机.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