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林国彬  龚文合 《心理学报》1992,25(2):95-100
本实验训练恒河猴对两组其和不超过8的刺激实体(卡片上的黑色圆点)进行相加,再与第三组刺激实体进行数多少的比较判断。实验共有9个训练程序,课题逐次由易到难,刺激的数目也由少到多。有一只恒河猴达到了全部9个程序的训练标准。证明恒河猴的确具有学会把两个数进行相加的能力。这种相加不可能是数数的结果,极可能是在知觉上将它们融合或接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2.
采用Triad Classification法和等级图形模式研究了4~6岁幼儿在辨别过程中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实验1让幼儿进行自由辨别任务,发现颜色显著性强于形状,局部特征的显著性强于整体特征;随被试年龄增长,整体特征和颜色的显著性逐渐增强;对维度显著性等级模式的信息加工比对整体局部特征等级模式的加工反应时长。实验2进行按指定标准来辨别的任务,发现仍然出现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这些结果说明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可能是自动发生的,可能比整体局部特征的认知加工更复杂。  相似文献   
33.
采用条件性辨别反转范式,考察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反转灵活性。44名5~6岁儿童(24名自闭症儿童,20名正常儿童)参加了辨别反转学习。结果显示:⑴在习得阶段,两类儿童都能辨别两个不同的条件性刺激;⑵在晚期反转阶段,正常儿童在晚期反转阶段升高了对新的条件性厌恶刺激的主观预期值,辨别了新的条件性刺激,而自闭症儿童在晚期反转阶段对新的条件性厌恶刺激的主观预期值没有显著性变化,无法辨别新的条件性刺激。研究结果表明,5~6岁自闭症儿童反转灵活性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34.
传统理论认为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给前面的靶引起随后靶的认知受损导致注意瞬脱.但新近的理论强调插入在连续靶中的干扰物在AB中的作用.该研究通过比较位于快速序列视觉呈现的数字干扰物中分别由两个字母之间插入1个数字、字母或符号构成的3种3字符在两种不同报告方式下的成绩,对TLC理论和延迟选择理论进行了检验.证明单一理论不能全面解释AB实验现象,提示AB的发生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5.
负启动研究与有关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回顾负启动的研究:负启动与选择注意的关系:早期以抑制为主导的负启动研究成果,包括抑制的功能、负启动的时间历程、加工位置与个体差异以及实验情景和策略对负启动的影响:负启动的理论解释,包括干扰项抑制假说、情景提取解释和短暂辨别理论。  相似文献   
36.
王甦  张铭 《心理学报》1995,28(2):113-120
在被动触觉的距离知觉实验中,被试的右手保持不动,将各种三点型式的刺激轻轻接触食指腹侧或以一定速度通过其表面,要求被试判定外侧两点的直线距离并在一根量尺上复现出来.结果发现:(1)当刺激快速通过皮肤表面时,外侧两点距离表现出低估,其知觉距离显著地小于刺激静止或慢速运动条件下的知觉距离;(2)当中间附加点偏离外侧两点间想象连线较大时,外侧两点的知觉距离显著地小于中间附加点偏离较小时的知觉距离,偏离较大的中间附加点似乎将外侧两点拉近了,缩短了其知觉距离,出现知觉亲和现象.这种现象与刺激是否运动无关.  相似文献   
37.
项目在不同间隔时间呈现过程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艳红  朱滢 《心理学报》1999,32(2):162-168
以中国汉字为材料,考察不同中数比率(0.6,0.8和1.0)时,系列位置曲线不同部分性质的分化,结果说明,系列位置曲线不同部分的性质,是项目间隔时间和其时间变化的中数比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现项目间隔时间变化中数比率所起作用更大,在项目呈现时间相同时,项目隔间的时间长短,决定项目之间的辨别程度,也影响到对项目正确提取的百分数。  相似文献   
38.
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聃龄  邓园  陈宝国 《心理学报》2003,35(5):569-575
运用词汇判断、简单命名及辨别命名任务,考察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结果显示,在三个任务中均发现了显著的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在词汇判断和简单命名任务中,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表现在低频词中;在辨别命名任务中,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同时表现在高、低频词中。实验结果支持了PDP模型,讨论了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39.
采用辨别任务范式,运用三个3×3×3的混合实验设计(线索有效性、年级、靶子出现位置),考察了3种线索-靶子时间间隔下线索有效性对辨别任务中儿童返回抑制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完成任务所需的反应时逐渐缩短;(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出现返回抑制所需的SOA缩短;(3)辨别任务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认知技能和工作记忆更多,因此返回抑制出现的机制也就更复杂,线索有效性对辨别任务下的返回抑制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0.
高丙成  刘儒德 《心理科学》2011,34(3):608-612
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和辨别分析法对374名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类型进行考察,探讨不同社会支持类型初中生的特点,分析社会支持类型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中生社会支持分为亲密无间型、若即若离型和家庭疏远型3种。(2)亲密无间型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最高,家庭疏远型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支持最低,而若即若离型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亲密无间型和家庭疏远型之间。(3)社会支持类型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成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