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湖去请教大海如何才能使自己变得巨大起来,海刚想告诉它,一个小水滴从天上落了下来,眼看就要落进湖里,湖却又把它踢到了空中。“快滚开,小东西!”湖恶狠狠地叫骂道,“我可不是收容所,就你那样的小流浪儿,也想到我这里寻找归宿?”  相似文献   
432.
即心即佛     
张阿莲 《佛教文化》2023,(1):100-101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是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思想而来。禅宗史上历代禅师都主张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如《达摩血脉论》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相似文献   
433.
忍者无敌     
忍是水,忍是火.忍是光,忍是电.稀释了痛苦的“盐”。焚毁了误解的伤:消融了仇恨的“冰”。连通了隔绝的缘。  相似文献   
434.
本文通过对达摩禅法二入四行之行入的分析,阐明其间蕴涵的如来藏思想,并以此说明达摩禅法之本质为如来藏法门这一基本主题.文章重点为对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的分析,并从中指出其如来藏思想的深刻含义,同时亦就称法行对达摩禅法中般若思想与如来藏之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35.
邬焜 《世界哲学》2009,(3):133-136
古代印度的瑜伽哲学用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来描述人的认识发生的具体机制,其中关于心被认识对象和主体意识的神我双重着色,心以自身的变化表征对象的性质的理论,深刻体现了认识发生的信息编码和信息中介论思想。  相似文献   
436.
对心理障碍心因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心理障碍的原因时 ,我们不仅要考虑心理动力学模式、行为主义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等心因模式所提及的致病源 ,而且也应该注意确定病因变化及因果关系的方法。1 因素维度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但对具体的某一障碍来说 ,三者所起的作用和交互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对心理障碍而言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和脑器质性因素 ,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压力和应激。心理社会因素是上述模式所提及的致病源。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病因 ,我们确…  相似文献   
437.
《学海》2017,(3):160-166
作为当代儒学理论建构系统的典范之一,道论诠释学以"道"为核心,在创造性地综合儒道佛的基础上以"存在三态论"重构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存在论,阐明了与这样一种"道"之存在论密切相关、相互支援并且具有一定方法论特征的道之"诠释学"。这种道论诠释学蕴含着诸多富有独特意味和创造精神的理论特征与思想价值:以"诠释学"这一理论框架重新整合、安置了中国哲学的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以"存在三态论"这一思想建构有机地综合了中国哲学与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与相应关系;高度重视社会历史生活总体视域下的意义诠释与生存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哲学特征;适当地提升了语言在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438.
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中国文化中宗教宽容精神可能性之条件:(1)作为创造性范畴的"道"之"含混性"(ambiguity)与"居间性"(inter-ness)特征;(2)与"道"密不可分的"心"之"无偏"、"无执"遍润万物的"大公"特征以及由此"道"与此"心"所衍生的阴阳互补、和而不同与忠恕之道这一三位一体的感通思维;(3)遍在四海的圣人观;(4)圣经系统之开放性,这四个结构性因素为三教乃至五教之间的宽容与会通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39.
诃梨跋摩所作之《成实论》由鸠摩罗什翻译至中国后,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一度形成以研习此论为主的成实师。此论最独特的思想之一即为针对修行的不同次第与方法,提出“灭三心”的主张。本文主要分析这一观念在《成实论》中的具体表述,对比与有部及大乘的不同观点,探讨由此引发的对于空观的辨析。  相似文献   
440.
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以爱人为中心的。杜甫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杜甫“恻隐仁者心”的儒家思想,是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最可宝贵的,就是身处逆境,却情系国家,心想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