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41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伟大与渺小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地方生活着一棵树和一只动物。这地方土地肥沃,地域辽阔,但只有它们两个在一起居住。树把长长的根深深地扎在湿润的泥土里,把长长的茎伸向天空。动物每天吃着树的果实,树过得也很坦荡。树心里想:我为什么要结果子呢,不就是供给动物来食用吗?它们就这样和睦地相处,共同在一块生活着。可是,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有一天,动物突然心血来潮,想要比树高出一等,于是便对树说道:“树啊!  相似文献   
182.
7月3日上午,上海道教学院举行“喜迎奥运”主题班会。同学们表演太极拳,朗诵奥运诗歌,演奏喜庆乐曲,演唱奥运歌曲,并穿插了奥运知识问答、奥运图片讲解、奥运征文颁奖和奥运书法展示。同时,每一位同学还发自内心地说出了一句对北京奥运的祝福语。班会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全院师生用形式多样的表演表达了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和祝福。  相似文献   
183.
过去经验对内隐社会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爱保 《心理学报》1998,31(2):149-153
通过选择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被试以及不同年代的浒词材料对“经验”变量进行了实验操作;同时,采用“意识过滤技术”一速示辨认测验对内隐社会知觉的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实验材料双字词原笔划数,被试的性别对内隐社会知觉没有影响,而经验对内 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还证明示测验作为间接测量方法是比较“纯净”的,没有受到意识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4.
六朝时期,江南地区"浑天说"理论十分流行,这一学说对久居江南的道徒葛洪深有影响。葛洪在《枕中书》中对"浑天说"思想以及与浑天思想密切相关的"盘古神话"进行改造塑形,构建出以"元始天王"作为主神的神学宇宙论,以区别于传统天师道的"太上老君"主神,这一融合改造过程在扩大葛氏道派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凸显了地域、家学、师承在宗派整合过程中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85.
主啊,我想对你说:以前我曾经为生活感到过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以前我是那样的爱我自己,生活却让我遍体鳞伤。我忧伤彷徨,就像旷野中迷失的羔羊。是你让我认识了你,是你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有了力量,是你让我的生命充满了光芒。主!我在此非常地感谢你,感谢你甘心为我被钉十字架上,感谢你流尽宝血洗净了我的罪恶。感谢你从死中复活,给我带来了平安、祝福、生命和盼望。  相似文献   
186.
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而非性向善。"孺子入井"的事例由"孺子"来给予与主体无关联的经验对象,由"乍"来表现主体当下的经验感知,从而确保经验感知的本真状态。通过因果律的思维方式,从作为果的本真经验状态的善行,可以推导出作为因的善性。  相似文献   
187.
邢鸿儒  龚莹 《美与时代》2016,(10):32-33
从宋代社会开始,统治者和文人继承了儒家思想推崇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万物中寻找事物的唯一本质——理。无论是从平时的咏诗作对,还是在案上作画,都可以看出宋代人对周围世界观察方法的不同,他们更加细致入微。像宋徽宗提出的形似、格法的标准。其实宋朝的一切艺术方面的成就在南唐和后蜀已经逐渐兴起。南唐的后主可以说是战争的失败者,但从艺术文化方面来说他是个成功者。  相似文献   
188.
诗和远方     
计文 《天风》2016,(6):1-1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书中的一句话,虽然有人说它是廉价的“鸡汤”,但这句话广为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苟且”在此显然指的是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而得过且过的意思。而“诗和远方”则是指那些超越“苟且”的物化生活之上的精神追求。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除了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情感,只顾眼前,忘记长远,那么人与卡夫卡《变形记》里的虫子、莫言《生死疲劳》里的驴子就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89.
神学与经验     
正在圣经和传统之外,经验是又一个神学的资源。中国神学的思考无疑也离不开"经验"这一神学资源。就中国神学而言,这里的经验是指中国基督徒的群体或个体经验,包括生存经验、宗教经验、灵性经验,以及信仰实践、灵性实践等。这些经验和实践也是中国神学思考的来源和财富。"经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如"经验丰富";第二层意  相似文献   
190.
知识总是必然地比单纯真信念更好吗?我们可以通过思考知识与行动的规范关系,特别是与断定的关系,来解释这种知识-价值直觉。首先,从表现规范性的角度来看,知识是行动的一个特例;其次,知识是断定的规范,即为了一个真诚的断定p是适切的,那么这个行动者必须知道p;最后,知识的断定规范与知识的价值直觉具有等价关系:断言p在认知上似乎是恰当和有价值的,当且仅当这个断言倾向在认知上是恰当和有价值的。总之,知识的价值最终源于认知主体的偏好及其对个人生活和共同体生活的繁荣的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