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本文从当代科学发展与道德衰落相伴而生的现象入手,阐释了中西哲学的异同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指出中西哲学的经典范式是相通的。一方面,孔子的言论是由其弟子记录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也是由其最杰出的学生柏拉图记录的;另一方面,关于德性、学问以及知识获取方式问题,孔子启迪下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了相通的处理方式,是双方的共同遗产。作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德性的知识,即将德性作为其本质内容的知识;二是作为德性本身本质部分的知识。孔子的知识属于后一种类型,因而他拥有和柏拉图相同的德性概念。  相似文献   
222.
恻隐之心:“同感”、“同情”与“在世基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最能体现儒家对人性理解的一个关键词,莫过于恻隐之心。因此,把握恻隐之心的深刻内涵,对我们理解儒家的人性论至关重要。究竟何为恻隐之心?它与孟子提到的其他三种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参见同上])关系如何?近年来,西方学者往往从同  相似文献   
223.
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有三类提法.只有在道德形上学的圆善层面上进行解读,知识才能得以保存.这固然在儒家心学系统中已经达至圆满,却未必是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最佳典范.成中英先生在尊重先秦儒家经典的原义上建立了本体诠释学,以一本多体的态度看待道德与知识,在新外王的现代开展上甚于"良知坎陷"的处理方式,为现代中国哲学形上学...  相似文献   
224.
一般认为,经过了两次转向(语言转向和心灵转向)之后,目前心灵哲学代替了语言哲学,并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论域中占据了一个中心的位置。本文关注的正是心灵哲学里的一个热点话题——知识论证。心灵哲学里两个重要的对立阵营是,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而在二者的争论中,知识论证可  相似文献   
22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途径.传统的阅读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学习就是接受、积累和还原知识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意味着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信息",阅读就是为了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应该追索作者的原意.在这里,阅读主体是一个主动的解码者、主动的意义连缀者、主动的信息储存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努力通过各种材料参证追求原意的主动者,但不是一个创造者,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认知的主观能动性.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主体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中产生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这无疑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26.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学的整体心性论转向,正式拉开了理学思潮的序幕.  相似文献   
227.
周骏  徐淑媛  董圣鸿 《心理学探新》2011,31(3):265-269,288
评价除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外,同时还应该提供学习者学习状况的诊断信息,以利于教学与学习。评价应该以认知心理学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作为编制测验的实质理论依据,进行认知诊断评估。本文针对认知诊断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习得、知识诱发、知识表征、知识结构等进行梳理,以便测验开发者对认知诊断评估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28.
丹溪医学是在继承《内经》,吸收了刘、李、张之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理学的太极之理和道德修养思想而形成的。丹溪所参之太极之理,即太极动静之理。太极动静之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丹溪医学的宇宙论、疾病发生论和养德养生论中。  相似文献   
229.
本文以当代生态哲学的道德共同体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仁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态意义,从当代生态哲学的角度给予了新的确证(justifications)。儒家的道德共同体以仁为核心或纽带,其范围包括天地万物。仁的基本含义是爱,孟子把仁推广到爱物,董仲舒提出爱民,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郑玄提出仁为爱人以及物。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明确地把仁提升为全德之名,又把天地的生生德性作为天地之仁、天地生物之心。仁作为生生之德,成为宇宙的合目的性。理学家又说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样,天地的生生之德、仁、人心就被统一起来,仁从而获得了贯通人与天地万物的本体意义。仁还是一种感通的道德情感,大程、阳明等主张通过感通与恻隐更为主动地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解释既有丰富的生态功夫论的内涵,也有丰富的生态境界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230.
为应对佛、老的高妙一直以来对于士大夫人心的征服的困境,儒学到宋代道学那里终于也提出一套心性之学来与之对抗,以重新挽回士人之心。道学在对抗佛老而大讲心性时,却也未必自觉意识到自己也变得有玄虚化的一面,以至悬空,变得无可把捉,荡而不返,从而也就很难区分于佛、老,这就成为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