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李退溪是朝鲜李朝的著名朱子学者,被称为"朝鲜的朱子"、"东方百世之士"。他是严正而系统地辨斥阳明学的第一个朱子学者,拉开了朝鲜时代阳明学辨斥史的序幕。本文首先分析《传习录论辩》中的"至善"论辩和"知行合一"论辩,检讨李退溪辨斥阳明学的具体内容。然后采用"庄敬本体"和"悦乐本体"的图式,说明李退溪排斥阳明学的原因。退溪认为,根据朱子学,可以实现他所想的为圣之学,故反对阳明违背朱子的格物说而建立"心即理"。尤其是,退溪以庄敬心体反对阳明的悦乐心体以为放荡,"类禅"。这样,阳明学被退溪学激烈批判,在韩国迟迟不振,几乎没有机会给韩国儒学添加悦乐本体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对以往过分强调思辨知识所造成的弊端之纠正;但是这一理论尚未得到很好理解.本文目的在于改进这种状况.我对行动的理解主要是戴维森式的.  相似文献   
13.
<正>汤先生秉承"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祖训,知行合一,身体躬行。20世纪80年代他力倡国学,建立国学研究所,创办中国文化书院。2004年,他主持大型中国文化学术工程——编纂《儒藏》,担任此工程的首席科学家。2010年他又组织成立北大儒学研究院。其赤心挚守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国文化的振铎者、领航者"。汤一介,我国当代著名的儒学家、哲学家,竭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大师。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2月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  相似文献   
14.
张瑞涛 《现代哲学》2016,(4):109-115
陈确治学,尊崇素位实功。他将质疑儒圣先贤的言论辑集裒纂为《瞽言》,开显其"素位之学"的三重逻辑结构:天道之性本善,但由人道"扩充尽才"以见"性之大全",素位之中有性命,明性即是素位之功;人性本善,且情、才、气为善,人伦日用常行之间,已然葆合性善之天命,即此用素位工夫,即是本体流行时;素位之学是君子"戒慎恐惧"实功实行的工夫路向,当寡欲见理、切实为己、改过迁善。学者但肯切实体验日用事功,重素位而轻谈性命,自可素行诚身、居易正己。  相似文献   
15.
淡定的格调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经典:“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祟尚“知行合一”,更崇尚人生的格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淡定让他成为继“万世师表”两千年后的又一位“孔仲尼”。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的知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结合孙子利用知行合一的观点指导军事实践的实例,对《孙子兵法》中的知行观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研究《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的伦理学意义 ,探讨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二者的内在关系 ,指出“知行合一”演变的逻辑路径即是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 ,最后着重分析了“知行合一”道德修养方法的关键 :立志  相似文献   
18.
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重行始终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基本倾向。从一开始儒家即认为,行才是学的最终目的,学、知是为了更好地行,离开了行,学、知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宋明和明清之际,虽然出现了不同的知行主张,关于知行的先后有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各方无不重行。王夫之等强调知来源于行自然重行;朱熹虽强调知先行后但同样重行;至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矛头直接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更加突出了行的重要。"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于纠正知而不行、知行脱节、以知为满足而不肯躬行践履的弊端。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无疑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复杂问题。德育的症结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解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行的环节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9.
元代巴蜀易学学者王申子,其思想具有折中调和、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儒道融通、朱陆合流的学术趋势。他一方面认同即物穷理,另一方面提出"觉即复"的观点,主张一念发动当下返善,强调"发明本心",具有较强的心学意味。王申子还提出"几学"来解释"觉即复",在"几学"视野下可见从《易传》到程朱再到王阳明的知行观之间存在较为明晰的逻辑线索。在"几学"背景之下,王申子提出"本无"的本体论和"诚敬"的工夫论。可以看出宋元儒家吸纳佛道来完善自身话语系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向先秦儒学复归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悟才 《中国宗教》2023,(1):16-17
<正>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踏上了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清形势,明确路线和方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当下的自觉行为。作为一名佛教界人士,更要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为己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