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2篇
  12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61.
庞维国 《心理科学》2011,34(2):505-509
摘 要 《吕氏春秋》关于智力内涵的诠释大大超过前人,它所描述的“知时”、“知化”、“长见”、“察微”、“贵卒”等智力特征与现代智力理论相契合;它提出的“人同类而智殊”、“小智非大智之类”、“智不遇时则无功”、“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等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先秦学者的智慧;它关于通过“自反”、学习促进智力发展的主张,对当今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吕氏春秋》的智育定位主要是王道,它较少注意先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这是其局限。关键词 吕氏春秋 智力观 个体差异 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862.
举世瞩目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开放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开放有无一定的限度,开放度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解决目前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  相似文献   
863.
对治身病的方法很多,其中的按摩、捏痛就是一种外治疗法。至于身心之病,则用止观治疗也可见效。  相似文献   
864.
1 血脑屏障与脑肿瘤化疗之间的矛盾虽然化疗在人体其它部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效果 ,但在脑肿瘤的治疗中却存在很大的障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脑组织中存在血脑屏障 (bloodbrainbarrierBBB)这一特殊结构。BBB是指脑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网 ,由于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及细胞间的独特结构 ,限制了血液中水溶性物质向脑内的扩散 ,这种机制对于维持血脑之间的物质平衡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血脑屏障的完全开放将引起脑组织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但同时 ,它也阻止了一些化疗药物进入到脑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发…  相似文献   
865.
任杰  栗拙山 《法音》2000,(11):25-30
今年正值当代高僧、一代佛经翻译家观空法师圆寂十周年。法师是于我有恩的大善知识,我想通过缅怀法师的功德来纪念这位大德,并作为将来继续值遇、亲近善知识的资粮。一、学识渊博 教学严谨 为了叙说法师的功德,我就先谈一谈亲近观空法师的因缘。 40年代我在四川学藏文,从藏区归来的一些法师就向我提到过观空法师,说他学识渊博,具有极大的功德。由此我就对观空法师生起了仰慕之心,发愿要亲近这位大德。1956年,我来到北京中国佛学院后,又有一位同学,过去是武昌佛学院毕业的,曾经亲近过观老,也是非常赞叹他学识渊博、功德广…  相似文献   
866.
分类研究中的原型与样例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劢  莫雷 《心理学探新》2000,20(2):12-16
该文具体分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分类问题的主要看法,指出了当前分类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67.
仅存于敦煌写卷中的《无量寿观经义记》和《无量寿经义记》,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曾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但至今尚无人对此二义记作深入的探讨。本文对它们的时代和撰者作了考证,修正了日本学者望月信亨先生认为它们皆为隋释灵裕所撰的观点;净土往生者的阶位判属问题是二义记的主要的思想内容,阐明其特点对于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弥陀净土教理的演进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故本文对它们的思想特点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68.
张岫峰 《中国道教》2000,(5):43-44,52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完整地展现了老子的生死观。“死而不亡者寿” ,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精辟地概括了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这一理论的提出 ,涉及到养生观、人生观、以至宇宙观的重大问题。“死而不亡”即“身殁而道犹存”。 (见王弼注《道德经》)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 ,“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 ,不可能长生不老 ,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消失了 ,而他的学说 ,他的思想 ,他的精神 ,都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讲 ,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转引自陈国庆、张爱东注释《道德经》)笔者赞同这一…  相似文献   
869.
自Van Dyne和LePine把建言行为引入到组织行为学(OB)领域之后,这一概念便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系统梳理,本文提出了建言行为以往研究三种范式的整合框架,即人际风险观、责任义务观和价值信念观。并且,基于控制论(Control Theory)的视角,本文从个体建言内容产生、建言行为目的、个体建言是否被采纳、建言实施四个环节进行系统展望,提出了未来建言行为相关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