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考察存在不安全感对内隐物质主义态度及外显物质主义倾向的影响,并探索潜在的动机机制:控制感寻求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高存在不安全感组的内隐物质主义态度显著高于低存在不安全感组,控制感寻求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但存在不安全感对外显物质主义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该结果为死亡心理防御的动机机制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对中国被试而言,物质主义也是个体应对存在不安全感的一种策略,该策略可以满足个体寻求确认和控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荣辱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更行 《现代哲学》2000,(4):109-114
古语云: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管子也曾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立身行世,荣辱大分,“荣”和“辱”作为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自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文化精神活动之始便紧紧伴随着人类。所以,对荣辱的追求是道德理想的表现之一;求荣避辱,便是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积极行动。然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传统的荣辱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荣辱追求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33.
邓小平文化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文化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后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一)确立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 人类社会是…  相似文献   
34.
光照作为最重要的授时因子,对机体的昼夜节律与睡眠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日间更多的光照暴露,特别是晨间高强度光照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夜间睡眠,但这一优化效果会受到光照参数和个体特征等的调节。日间光照可以通过前置或延迟机体的生物节律进而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而日光暴露是否会通过调节睡眠内稳态压力直接影响睡眠尚不明晰。未来研究可探究日光水平与时间对睡眠的交互影响,面向特定人群如长期室内办公者、轮班工作人员或睡眠障碍群体构建健康人因照明模式。  相似文献   
35.
为探讨父母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及核心自我评价与消极情绪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粗暴养育量表、睡眠质量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消极情绪量表对792名四、五年级儿童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母亲粗暴养育显著消极预测儿童睡眠质量,而父亲粗暴养育对儿童睡眠质量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2)核心自我评价与消极情绪在母亲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而仅有消极情绪在父亲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该中介模型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该结果强调了父母粗暴养育作用于儿童睡眠质量的差异性,并揭示其不同的作用机制,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以338名学前儿童为被试,采用母亲报告法探究了学前儿童睡眠时间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睡眠总时长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著,而睡眠总时长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夜间睡眠比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对高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而对低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对其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并不显著;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7.
电子媒体设备日益流行的同时, 睡眠问题也日趋加重, 主客观研究均发现电子媒体使用会对睡眠产生消极影响.背后的加工机制涉及睡眠置换,唤醒,屏幕光和电磁辐射.可以通过睡眠卫生教育,限制电子媒体使用,屏蔽屏幕蓝光等方式进行干预.未来研究需要从理论机制的整合,因果关系的确定,测量方式的客观化和标准化,使用情况细化和本土化研究方面做努力.  相似文献   
38.
周静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5):914-925
物质主义的经典研究分别从人格、价值观、目标和需要的角度界定和理解物质主义的相关现象。自我概念一直是贯穿物质主义研究的线索, 但直到最近研究者才试图以它为理论基点统摄与整合已有研究。相关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者对自我的评价较低, 表现为低自尊、权变性自尊; 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不一致性, 表现为自我概念不清晰、外显-内隐自尊分离、以及自我差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最近出现的两个综合理论——物质主义的自我逃离理论与物质主义的认同目标追求理论提出, 物质主义是个体将物质拥有作为逃避自我的方式或满足自我认同动机的手段。这两个理论弥补了现有物质主义研究缺乏整合性理论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借鉴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超越单纯的物质主义者自我匮乏的思路, 从而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9.
刘鹏  柯文 《哲学动态》2012,(9):91-96
在科学哲学中,本体论是一个极易被忽视却又无法从逻辑上加以取消的概念。逻辑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倾向使得他们拒绝讨论本体论问题,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本体论的地位。但  相似文献   
40.
物质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于个人生活重要性的价值观念。过往研究多强调其消极效应,但此观点日益面临挑战。实证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在某些条件下能提升幸福感,也可以作为不安全感的补偿策略。在概念层面,有研究者基于动机的视角指出工具性物质主义是无害的,并且物质主义作为一种身份目标追求,能够建构和维持自我身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为动机取向的物质主义概念提供实证研究的支持、评估物质主义补偿不安全感和提升幸福感的效果、基于认知和动机的整合视角考察物质主义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