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8篇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情绪调节对维持个体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生活十分重要, 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外显情绪调节, 目前我们对内隐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为揭示内隐情绪调节的核心脑区, 本研究使用句子整理任务启动内隐认知重评, 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激活内侧前额叶特别是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 考察该脑区在内隐情绪调节中的因果作用。结果表明, vmPFC被激活的被试组(实验组, n = 40)在内隐认知重评启动条件下比tDCS伪刺激组(对照组, n = 40), 在观看负性图片时报告了更少的负性情绪, 同时负性图片诱发的晚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波幅更低(LPP是情绪体验强度的客观指标)。同时, 实验组比对照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表现出更低的枕区P1波幅(P1为早期视觉注意程度的客观指标)。以上结果说明, 激活以vmPFC为代表的内侧前额叶不但能增强内隐情绪调节的效果, 还能减少被试对负性刺激的早期注意分配。本研究是采用tDCS技术考察启动引起的内隐情绪调节的首次尝试, 研究结果不但表明了以vmPFC为代表的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重评中的关键作用, 还为临床应用研究指出了增强内隐情绪调节能力的神经调控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与前额叶发育异常所致的执行功能缺陷密切相关。基于此,从神经-认知-行为的发展途径提出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认知层面上导致ADHD核心症状的发病机理,其中与背侧前额叶相关的“冷”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注意缺陷核心症状的主导因素,而与腹内侧前额叶相关的“热”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多动、冲动核心症状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冷”执行功能缺陷主要引起工作记忆表征维持失败、抑制控制能力不足、认知转换困难等方面,这些缺陷进一步导致了个体在注意持续、注意选择和注意转移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热”执行功能缺陷则带来厌恶延迟、奖赏加工异常、动机失调等问题,使得个体行为抑制失败,更容易做出冲动性选择,从而表现出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冷”、“热”执行功能缺陷影响ADHD核心症状的理论模型以及从认知神经层面上提供更多的实证证据,同时还需从生态层面考察“冷”和“热”执行功能缺陷对ADHD核心症状的交互影响,并基于执行功能开发对ADHD核心症状具有个性化、精准化、长效化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93.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 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自我加工, 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有意识的自我参照加工、自我信息的评价和“主导的”自我加工。在自我-他人表征中, 自我-他人表征的情感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因素均调节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次成分的活动。未来在动态的时间和人际背景中解析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4.
前瞻性记忆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相似文献   
95.
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在人类的生存和适应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认为对恐惧情绪的加工存在着两种方式——阈上加工和阈下加工,而最近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对恐惧的加工是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阈上加工.在恐惧的形成与表达中,杏仁核、前扣带回、眶额叶皮质等脑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恐惧记忆的编码与巩固受到海马和各相关脑区的共同影响;前扣带回、内侧前额叶皮质等相关脑区是恐惧情绪调节的高级中枢;在恐惧的消退过程中,内侧前额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杏仁核、海马等相关脑区的活动.未来研究应该从恐惧情绪加工过程中脑区的交互机制、恐惧易感性以及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等角度对恐惧神经机制展开大量研究,力图全方位地理解恐惧加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6.
邓园  丁国盛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3,26(4):687-689
1 引言 探讨左前额叶的认知功能是目前脑成像研究的焦点之一。前额叶皮层占人类大脑的1/3。70年代初,鲁利亚提出大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时认为,额叶属于第三机能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它对于完成很多高级认知加工,如计划、控制、问题解决等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左侧前额叶还参与了许多和语言加工有关的活动,特别是额下回、Broca区等大脑区域被研究者进行了广泛地探讨。  相似文献   
97.
凤雏 《心理科学》1993,16(5):295-298
前额叶(Prefrontal lobule)是哺乳类动物大脑额叶前端的皮层区,位于运动前区的前方,包括额叶眼区在内的新皮层区,它属于大脑皮层联合区。人类的前额叶最发达,超过了整个皮层的1/4。灵长类动物的前额叶也相当发达,例如,猕猴的前额区占据了大脑嘴侧部到弓状沟之间的区域以及整个眶底面。在灵长类动物前额叶皮层以显著的第Ⅳ层颗粒层为特征,因此,灵长类前额叶皮层也称为“额叶颗粒皮层”。大量研究证明,前额叶与感觉的产生和肌肉运动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而在脑的高级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Seligman和Maier(1967)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但在2016年,Maier和Seligman二人却联合发文对该理论进行了反思:从最新的神经生物学证据来看,习得性无助的经典理论概括存在基本错误,习得性无助并非习得而来!所谓“习得性”无助,实质上是动物对厌恶刺激长期作用的先天适应性反应,而非认知学习的结果。本文简要梳理习得性无助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深入分析这一反思的核心内容、依据及意义,对其中否定习得性无助理论概括的观点,从证据的充分性、研究范式的效度、规范概念等角度作了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结合新的实验范式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
以额叶损伤病人为被试,探讨在知觉型联想启动和知觉启动中,额叶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实验任务包括颜色命名和词命名任务,以及相应的再认任务。结果表明,额叶损伤病人在颜色命名和词命名任务中,对旧词和重组颜色词的命名时间都没有明显差别,联想启动和颜色启动效应受损,但轻度记忆损伤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再认成绩相似。相关分析发现联想启动和颜色启动与额叶的多项功能有中度相关。这表明,额叶参与了知觉型联想启动效应和知觉启动,并且与其抑制和注意等执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相继记忆模式在记忆形成的脑认知成像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已成为研究者探究大脑形成记忆时活动的主要窗口。该文在介绍相继记忆模式及记忆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相继记忆效应大小和时空分布的因素,最后讨论内侧颞叶及前额叶神经网络中相关脑区如何分工、协同支持情节记忆形成。情节记忆多维度特性导致该神经网络中有关区域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相继记忆效应,因此,该文提出有效分离这些脑区在记忆形成中如何分工及交互协同关系进行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