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49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徐晓鸿 《天风》2017,(7):8-9
有人说,人一生所经历的,有好的事物,有坏的事物,也有不好不坏的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难忘。30年前,我从金陵毕业,每一次的回忆都是那么美好。今天,能够在金陵院庆和献堂这样双喜临门的日子里,与大家一同分享主的话语,我深感荣幸。今天的时间宝贵,活动丰富,给我的时间是12分钟左右,所以,我要借着刚才读过的经文,和大家分享一个信息:成全律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32.
王荣伟 《天风》2017,(7):58-58
又到一年毕业季,经过两至三年、四年、七年等不同时间段的神学教育,全国22所神学院校的神学毕业生满怀感恩的心,结束了在校学习、装备、造就的阶段,带着母校的祝福、师长的嘱托、教会的期待,奔赴禾场,开启服侍弟兄姊妹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933.
悟实 《中国宗教》2017,(10):62-63
挖掘佛教的文化意蕴,去除佛教场所"商业化"。重视佛教人才建设,培养优秀文化"传承者"。弘扬佛教文化中积极向善的内容,传播佛教"正能量"。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文化韵味浓厚的佛教活动"好品牌"。  相似文献   
934.
国外运用基于努力决策任务,与阴性症状量表和访谈相结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特别是动机缺失进行研究。本文从基于努力决策任务出发,重点介绍该任务范式及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动机缺失评估中的最新研究,并从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脑神经科学三个维度,阐述动机缺失的认知神经机制,论文结尾讨论了该任务范式在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或其他患者动机缺失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35.
江璐 《世界哲学》2017,(5):115-121
从波爱修对亚里士多德《解释篇》第九章的注疏,特别是从他处理未来偶然事件问题的方式上,可看出他是位忠实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他沿用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决方案,而非斯多亚派的方案:他与亚里士多德传统一同将此问题视为一个逻辑决定论的问题,而斯多亚派则将此问题视为因果决定论问题。本文在揭示波爱修之亚里士多德传承的同时,也将揭示他如何在《哲学的慰藉》中将柏拉图关于永恒和时间的理论融入他对此问题的讨论之中,从而得以优雅地解决亚氏所提出的两个关于未来偶然事件的悖论。  相似文献   
936.
"时间流"(timeflow)是指从行为体验的角度来定义时间,即个体在当前某项活动中所感知到行为体验的时间过程,塑造"时间流"的维度包括:外部场景的塑造、自身肢体动作的配合、活动规则的初步感知、目标情感的逐渐融入、文化喻义的深入联想。影响个体"时间流"的主要因素包括感知和情绪,"时间流"也会影响消费体验和幸福体验。未来应关注时间"双扭结"价值函数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及验证"时间流"五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37.
李富洪  孙芬 《心理科学》2017,40(6):1399-1404
认知灵活性作为执行功能的三个主要成分之一,对个体能力发展和环境适应起着重要作用。但以往研究多采用不同范式来考察不同年龄段儿童在一个优势规则失效后灵活转换至新规则的能力。本研究旨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任务范式,考察年龄范围更大的群体在规则习得过程中根据不同性质的反馈信息保持与灵活修订假设的能力。我们设计了目标选择任务(target choose task,TCT),考察181名5~11岁儿童的认知灵活性。其中24名儿童亦完成WCST。结果表明,TCT通过率界于32~65.7%;TCT高分组成绩显著高于低分组;分半信度计算结果表明奇数编号题目与偶数题目得分正相关;TCT分数与WCST完成分类数和概念化水平数分别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TCT难度适中,具有区分度,内部一致性高,效度良好,可以在更大的年龄跨度上研究儿童在规则习得过程中的认知灵活性。  相似文献   
938.
钟毅平  李琎王潇 《心理科学》2017,40(5):1161-1167
探索两类时间洞察力特质个体外显与内隐食物选择偏好。实验1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选出"现在享乐"和"未来定向"两类个体,考察其外显食物选择偏好,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个体选择更多垃圾食品。实验2中,两类个体分别接受不同的解释水平操作,之后完成单靶内隐联想测验,以考察其对垃圾食品的内隐态度,并检验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组对"垃圾食品"存在内隐偏好。此外,对现在享乐者,解释水平改变会对食物选择偏好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来定向者,其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与未来时间定向者比,现在享乐者在外显、内隐层面对"垃圾食品"有选择偏好,并且解释水平会通过改变心理距离对其内隐选择偏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39.
张顺民  冯廷勇 《心理科学》2017,40(5):1242-1247
拖延是指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先前的研究对拖延的类型、影响因素、成因以及干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然而拖延的决策过程——"现在做还是以后做?"认知机制还非常不清楚。因此,本文提出拖延决策模型试图从三方面阐明"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首先,拖延动机和不拖延动机的斗争是决定是否拖延的根本;其次,拖延动机的斗争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任务负性过程和任务正性结果的权衡;最后,主动推迟任务使负性过程发生延迟折扣是拖延的核心目的。拖延决策模型不仅有助于探明拖延的核心认知机制,也能够帮助预测拖延行为的发生及解释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借此整合一个从拖延的核心发生机制到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940.
本文系统总结了20年来汉语阅读眼动控制的研究成果。在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时间(when);(2)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位置(where)。对于第一个问题,已有研究从词边界信息、词频、熟悉性、预测性、语义透明度、具体性、非注视词的特性、词汇获得年龄进行了探讨;对于第二个问题,已有研究从汉字字号、笔画数、字结构、词长、词结构、词间空格、词频、预测性、合理性、年龄和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发现,汉语阅读的眼动控制特点与拼音文字的眼动控制特点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因此,汉语阅读的研究者需要在现有眼动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汉语特性的眼动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