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1篇
  5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主题公园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能够为人们提供游乐放松、情感释放的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数字科技时代的来临,游客更多是追求体验与互动,所以主题公园的设计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器械游乐项目。沉浸式理论注重受众的感官体验与沉浸互动,将其应用在主题公园设计当中可以为游客创造令人惊喜的沉浸式场所,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262.
围产期死亡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对丧亲家庭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对产科医护人员带来很多不良体验和深远影响。围绕个人相关因素和文化背景因素对产科医护人员在围产期死亡照护体验的影响进行分析,概括分析了产科医护人员在围产期死亡事件中的情绪创伤等不良身心体验,从产科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针对性的政策制定与制度保障、多层面的社会支持等论述产科医护人员应对围产期死亡事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该领域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3.
为探索内隐道德直觉和外显道德推理在道德评价中的差异及其内在机制,此研究将道德图片内容限定在伤害/关心维度,同时考虑道德效价以及情绪唤醒度,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内隐和外显道德任务中,道德直觉和道德推理的眼动轨迹及其加工过程差异。眼动结果发现,外显和内隐任务中个体均对低唤醒道德图片的首次注视时间更短,对低唤醒不道德图片总注视时间更长; 内隐任务和外显任务早期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平均凝视时间无显著差异; 内隐任务中,对不道德图片比对道德图片晚期平均凝视时间更长,瞳孔直径在中晚期时显著增加。此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是道德直觉过程还是道德推理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道德直觉过程的加工可能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264.
赵海燕 《孔子研究》2016,(5):146-153
"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于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265.
王奇琦 《哲学动态》2020,(12):104-11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判断、决策和态度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基于直觉作出的。是否有理由相信直觉,以及哪些直觉是值得接受的,构成了直觉的确证问题。诉诸直觉自身的自明性,是最主要、历史最悠久的确证之路。关于自明性命题的直觉无需借助其他理由或依据而获得确证,而对自明性命题的恰当理解构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元素。然而,在以往的讨论中,对什么是自明性命题所要求的"恰当理解"缺乏明确的回答;对如何经过恰当的理解来确证直觉,也缺乏深入的讨论。近年来,这一议题才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者对直觉确证中理解问题的研究,揭示"直觉""理解"和"自明性"三者之间潜在的张力,并分析"理解"在直觉确证中扮演的角色。这一工作既有助于加深对直觉确证的认识,又能为当前知识论界对"理解"的讨论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66.
让生命负重     
遭遇苦难时,肩挑重担时不妨自豪地说一句,上帝把沉重的十字架挂在我的脖子上,那是因为:我驮得动!让生命负重,其实就是让人在压力下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就像船,没有负重的船会被大浪掀翻,就像心灵,没有思想的心灵会飘浮如云。  相似文献   
267.
杨简在建立起自己的至纯至善完满自得的心本体之后,继而展开了自己的心学工夫论。为此,他首先确立了自己的以"意起"为标准的善恶观。杨简认为"意"是心之起,"意"起则心蔽,心蔽则恶生。既然意起生恶,那么阻止恶产生的方法自然就是"毋意"。而要"毋意",杨简认为只有依靠不借助言辞的直觉。杨简的直觉是指没有任何心理变化,也不需要借助任何中介而直接把握本心的方法。进而,杨简认为直觉"毋意"还只是阻止恶产生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体认至纯至善的心的本体,并与之同一。至此,杨简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终极修养观:明心靠反观,即通过回思反省,达到整全性的复视和体认至纯至善完满自得的心。  相似文献   
268.
直觉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直觉是不经过逻辑的、有意识的推理而识别或了解事物的能力。直觉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成分。对直觉常采用个案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和神经生理学方法进行研究。该文对直觉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直觉思维与无意识认知加工有许多共同特征。最后,提出了三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9.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考察了体验购买与实物购买这两种购买方式与个体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索了个体的关系需要满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回忆范式启动不同购买经历之后,被试依次完成关系需要满足问卷、享乐幸福感与意义幸福感量表。结果显示,体验购买组的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都显著高于实物购买组;关系需要满足程度在购买类型与享乐幸福感、意义幸福感的关系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这表明购买类型通过满足个体的关系需要进而提升其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270.
野楠  朱瑞波 《美与时代》2014,(3):101-101
审美是观众需要的一部分,展示活动中对信息的准确传达则是其本质的目的。做为审美主体的观众获得审美快感只是初始阶段,通过美感愉悦使观众对做为审美客体的展示设计产生兴趣,调动诸如好奇心、求知欲等其它心理需求,希望深入了解客体所包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