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陈蕊 《美与时代》2016,(9):22-23
版画作为一种平面艺术形式早已走入了人们的视线,版画在创作过程中灵感思维给画家们带来的绘画思路也是创作源泉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而作为平面艺术表现之一的铜版画,对于灵感思维的需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上顿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辅助作用,使得铜版画在抛开了平面艺术的效果之外,同样作为一种魅力无穷的绘画形式而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2.
杨海波  陈小艺 《心理科学》2020,(6):1470-1476
采用2(加工方式:直觉加工vs.深思加工)×3(信任水平:低vs.中vs.高)被试内设计,探讨双响应范式中直觉加工和深思加工下积极互惠行为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1)在直觉加工中,处于低、中信任时被试更为利己,高信任时更为利他;深思加工中,信任水平越高利他行为越明显。(2)在低信任时,被试深思后呈现利己行为;中信任、高信任时,深思后呈现利他行为。这表明是信任水平的差异决定了被试在直觉和深思阶段的利己或利他倾向。  相似文献   
103.
孟子性善论关乎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但其理论必然性却并不易理解。对其合理性的误解与质疑以及那些并不具有严格性的辩护,实是与把人性与道德价值关系采取对象化理解方式有关。孟子“以情言性”,从人的情感去阐释“性善”,但这并非以种加属差的思维方式对人性做出的偶然综合判断,不是在讲人的本真情感符合一个外在预设的价值标准,而是从情感角度探赜人的本真存在,揭示“性”与“善”,“情感”与“价值”的非对象化生成关系和人的价值自觉性之必然性。情感的价值自觉创造,凝聚为人格,生成展开为有序的伦理世界。孟子性善论的究竟意旨是揭示此存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4.
方笑益 《佛学研究》2004,(1):370-372
王安石诗文多用佛典,然古今注家对于这些佛典的解释或未尽确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诗文本身的解读与体悟。近读王氏文集,发现注家对《与僧道升》诗第二首与《答蔡天启书》中所用佛典的解释都不够准确,遂略作辨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5.
同样的知识状态,在某个语境中可以认为“知”,而处在另一个语境中却有可能被视为“不知”。这就涉及所谓的知识归赋问题。这个问题虽曾引起过语言哲学的精神教父维特根斯坦和言语行为论的创始人奥斯汀的兴趣,但对知识归赋全面系统的广泛关注则始于21世纪初叶。目前,围绕知识归赋语句(下文简称“知识语句”),语境敏感性的探究方兴未艾,不仅吸引了语言哲学家的踊跃参与,而且激发了心理学家与知识论者高昂的研究热情,继而催生了(知识)语境论、恒定论、对照论(contrastivism)等不同理论,旨在解决所谓的“知识归赋难题”。  相似文献   
106.
道德判断中的情绪与认知因素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对近年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关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研究发现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介绍了外源性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行为研究证据,大脑情绪功能障碍者在道德判断中的异常表现以及道德两难任务所对应的大脑激活模式,着重探讨了情绪因素影响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和道德判断中情绪加工与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揭示了情绪是道德判断的必要因素,道德判断是情绪加工和认知加工协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7.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上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上直觉思维传统 ,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 ,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 ,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 ,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 ,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 ,既自知“匹夫之贱”的身份 ,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 ,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108.
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传统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诠释学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道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洽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相似文献   
109.
康德因为不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从而造成此岸现象世界和彼岸物自体世界的截然两分和不可通约,其追求的"道德律"也不得不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这"三大悬设"为依据,而这反过来却进一步使之沦为空虚。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人学意义的基础上,从"智的直觉"入手对康德批判哲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证实由"本心仁体"发出的"智的直觉"具有贯通经验世界和道德本体世界的能动性和实在性,以建立实在的"践仁尽性"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0.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平  迟毓凯 《心理科学》2007,30(2):403-405
传统的理性主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系列理性推理的结果;而当前的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包括直觉系统和推理系统两种加工,很多时候人们的道德判断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和情感的结果。近期神经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成果证实了社会直觉模型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